急性心肌梗死不是单一疾病,根据心电图ST段的变化可分为两大类型。ST段抬高型心梗(STEMI)由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引起,整个心肌层都受损伤,心肌缺血范围广、进展快,约占心梗总数30%;血栓主要是富含红细胞的红色血栓,若堵塞血管主干,需在发病2小时内完成溶栓或急诊介入治疗。非ST段抬高型心梗(NSTEMI)则表现为ST段无抬高但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血栓以白色血栓为主,多因斑块破裂导致血管不完全闭塞或微血管栓塞,约占70%;患者常伴随多支血管病变或钙化斑块,需通过冠脉造影定位后做介入治疗。
预警信号识别:不可忽视的身体警报
心梗发作前大多有预警信号,80%患者在发病前3-5天会出现“预警性心绞痛”——典型表现是胸骨后像被石头压住一样疼,还会往左臂内侧放射,持续时间从最初5分钟延长至15分钟以上,含服硝酸甘油效果变弱。还有30%患者首发症状不典型,要特别注意:
- 消化道症状:突发上腹胀痛、恶心呕吐,易被当成急性胃肠炎;
- 放射性疼痛:牙痛、下巴痛、肩背酸胀等不典型部位疼痛;
- 自主神经反应:突然大汗淋漓、呼吸困难,有“濒死感”;
- 运动耐量下降:平路走500米就胸闷气喘。
这些非典型症状在女性、糖尿病患者及老人中更常见。若出现持续20分钟以上的胸闷胸痛,或休息后反复发作,要立刻做三件事:就地躺好别乱动、舌下含硝酸甘油(无禁忌症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诊断标准:心电图与生物标志物的双重验证
STEMI诊断要抢时间,只要有典型心电图改变(相邻两个导联ST段抬高≥0.1mV)加上症状,不用等肌钙蛋白结果就能启动急诊治疗。NSTEMI患者的心电图可能是ST段压低或T波倒置,必须靠高敏肌钙蛋白(hs-cTn)才能确认心肌损伤。根据指南,疑似心梗患者就诊后1小时内要第一次抽血查肌钙蛋白,3小时后复查看变化。
约5%的STEMI患者早期心电图会“假性正常”(看着没问题),比如有左束支传导阻滞或后壁梗死的患者,得做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壁的运动是否异常。若胸痛发作6小时内心电图无异常,建议每隔15-30分钟再做一次,必要时加做右室及后壁导联。
救治策略:分型施治的精准方案
STEMI救治遵循“30分钟决策圈”:发病12小时内适合溶栓的患者,首次医疗接触后30分钟内要启动溶栓;能做急诊介入的医院,90分钟内要完成球囊扩张。
NSTEMI患者要先做“危险分层”(用GRACE评分),中高危患者需在24-72小时内做冠脉造影,必要时分阶段介入治疗。所有患者都要启动“心梗急救方案”(如双联抗血小板、强化他汀、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血压等),具体方案由心血管医生制定。
预防体系:构建心血管健康防护网
心梗二级预防有“ABCDE”体系,坚持做能降低复发风险:A(抗血小板药/ACEI类药)、B(β受体阻滞剂/控制血压)、C(他汀类药/戒烟)、D(管理糖尿病)、E(学习健康知识)。
高危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建议每半年查一次脂蛋白(a)、同型半胱氨酸等指标。研究显示,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能让心梗复发风险降低35%;坚持地中海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橄榄油,少吃红肉)能降低28%的心血管事件风险。
急性心肌梗死虽凶险,但早识别、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出现可疑症状立刻打120,能为救治争取黄金时间。日常做好预防,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戒烟、运动、健康饮食,才能从根源上减少心梗发生,守护心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