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又称为冠状动脉心脏病(CHD)或缺血性心脏病(IHD),是一种由于心脏动脉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聚导致心肌供血减少的心脏疾病。这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类型。CAD可引起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其症状包括胸痛、呼吸急促,严重时可能突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并发症。主要病因是心脏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缺乏运动、肥胖、高胆固醇、不良饮食、抑郁及过量饮酒等。
诊断方法包括心电图、心脏应激试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和冠状动脉造影等。预防措施包括健康饮食、规律运动、维持健康体重和戒烟。治疗方式涵盖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硝酸甘油、他汀类药物,以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根据2015年统计数据,全球患者达1.1亿,导致890万人死亡,占全球死亡总数的15.6%。尽管1980至2010年间特定年龄死亡率下降,但美国2010年数据显示,65岁以上人群中20%患有此病,45-64岁为7%,18-45岁为1.3%,男性发病率普遍高于女性。
症状表现
最常见症状是与活动、进餐或其他可预测因素相关的胸痛或不适,称为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症状强度、性质或频率会变化,可能先于心肌梗死发生。成人急诊患者中约30%胸痛源于CAD。严重病例因冠状动脉狭窄,心脏供氧减少,可能出现剧烈症状或无症状。女性症状与男性不同,常见表现为呼吸急促(不同种族女性最常见症状)、极度疲劳、睡眠障碍、消化不良和焦虑,也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头晕、出汗和恶心。女性胸痛通常表现为灼烧、压迫感,但比例低于男性。
风险因素
包括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缺乏运动、肥胖、高胆固醇、不良饮食、抑郁、家族史、心理压力及过量饮酒。约50%病例与遗传相关。其他风险因素包括接触除草剂橙剂、类固醇激素水平异常等。研究显示,空气污染(尤其是PM2.5)占CAD死亡的28%,南部非洲和南亚地区污染相关死亡率高达40%。血液中的高同型半胱氨酸、低血红蛋白、炎症因子如纤维蛋白原升高也与风险增加相关。
发病机制
CAD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表现为冠状动脉内膜硬化、钙化及脂质沉积。钙化沉积可能导致动脉僵硬和早期硬化。严重狭窄可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导致心肌细胞死亡(心肌梗死),并可能引发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心室颤动。微血管性心绞痛(女性更常见)指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大血管无阻塞但存在胸痛症状,可能与微血管功能障碍有关。
诊断方法
CAD诊断依赖症状特征和影像学检查。初步检查通常包括心电图(ECG/EKG),必要时进行胸部X光、血液检查和静息超声心动图。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可选择CT血管造影(CTA)或PET、SPECT核素显像等非侵入性检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需连续心电图监测ST段变化。若非侵入性检查结果不明确,可能需要冠状动脉造影(ICA)确诊。微血管性心绞痛诊断需排除其他原因,常用检查包括血管内超声和磁共振成像。
治疗方案
治疗措施包括生活方式改变、药物治疗(如他汀类降胆固醇药物、β-受体阻滞剂、硝酸甘油、抗血小板药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阿司匹林可降低心肌梗死风险但不降低总体死亡率,推荐用于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的个体。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有效,但对稳定患者证据不足。对于多支血管病变,冠状动脉搭桥效果优于经皮介入治疗。新型无主动脉操作的搭桥技术术后卒中率更低。
预防措施
通过控制血压、戒烟、降胆固醇、规律运动可预防90%的病例。体力活动可降低25%发病风险。健康饮食(如地中海饮食)和植物性营养可能有益。针对糖尿病患者,强化血糖控制虽不改善心脏风险,但可减少肾衰竭等并发症。2024年研究发现,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比糖化血红蛋白(HbA1c)更能预测CAD患者心血管结局。
流行病学
截至2010年,CAD是全球首要致死原因,每年导致700多万人死亡。2021年全球死亡增至910万例,南亚地区疾病负担占全球60%。美国每年约60万人因此病死亡,40岁男性半数和女性三分之一预期将患病。乳腺癌幸存者年发病率每1000人达4.29例。社会文化方面,该病曾被称作"动脉硬化"或"动脉狭窄"。
科研进展
研究聚焦于血管新生治疗和干细胞疗法。基因研究发现17号染色体与家族性心肌梗死相关,9号染色体(9p21.3)存在明确风险变异。免疫炎症靶向药物、植物性营养逆转斑块的潜力以及myeloperoxidase作为新型生物标志物成为研究热点。但需警惕行业利益对研究的影响,如1965年糖业协会曾干预文献综述淡化糖分与CAD关联。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