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血管技术突破:微型芯片实现中风风险快速预测Stroke prevention: 3D-printed arteries offer hope for rapid treatment

环球医讯 / 心脑血管来源:www.smh.com.au澳大利亚 - 英语2025-11-16 06:22:41 - 阅读时长3分钟 - 1157字
悉尼大学研究人员查尔斯·赵开发出基于3D打印技术的微型芯片,通过精准复制患者颈动脉结构并模拟血流,可在两小时内预测中风风险并筛选最佳治疗方案。该技术成功应用于复发性中风患者案例,发现传统抗凝剂选择错误问题,结合人工智能分析有望将缺血性中风预防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预测,目前正推进临床试验阶段,未来或开发成类似快速抗原检测的家用试剂,显著提升中风高危人群的早期干预能力。
3D打印血管技术中风风险快速预测微型芯片颈动脉血栓缺血性中风心血管病变快速确诊治疗方案心脏健康
3D打印血管技术突破:微型芯片实现中风风险快速预测

在拯救心脏病患者生命的过程中,每一分钟都至关重要。

查尔斯·赵对此深有体会。10岁时,身为神经科医生的祖父突发心脏病。当他成为工程专业学生后,父亲又被诊断出慢性心脏疾病,需每日服药以防悲剧重演。

“祖父是我的榜样……我非常敬佩他,”赵说道,“看到他躺在病床上的样子,我决心要为此做些什么。”

十五年后,赵将博士研究聚焦于每年导致澳大利亚4.2万人死亡和50多万人住院的微观心血管病变。他重点研究供应大脑血液的颈动脉——当血栓或斑块脱落阻塞这些血管时可能引发中风,但病因因人而异,快速确诊对避免死亡或终身残疾至关重要。

通过在3D打印芯片上重现中风患者的动脉结构,赵及其团队能精准定位中风原因并找到预防复发的正确疗法。该流程包括:获取患者颈动脉CT扫描数据,按比例缩小后直接打印在玻璃载片上(赵耗时半年解决附着技术难题);用模拟血管内壁的细胞处理管道,固定于检测盒中,并置于显微摄像系统下。

随后,注入患者血液样本模拟数周至数月的自然血流,预测未经治疗时的下次中风时间。赵表示,该方法可预先测试支架和抗凝剂等治疗方案,避免对患者实施侵入性或不必要的治疗。

本月发表的研究中,赵绘制了三名患者的动脉图谱,包括一名67岁左侧大脑反复中风的男性。通过测试其血液样本与溶栓药物及抗凝剂的反应,成功筛选出最有效的预防方案。

“他已在服用抗凝剂,但选错了类型,三个月内发生三次中风,”赵强调,“通常第二次中风就会致命。”

传统3D打印动脉模型使用树脂材料,单芯片制作需一周。赵的创新方法将血管直接打印在玻璃载片上,大幅缩短制造时间。从CT扫描到计算机分析的全流程压缩至两小时内。

“心脏病发作或中风时,患者等不起一周,”赵指出,“两小时内我们就能快速确定最佳治疗方案。”

2023年中风基金会分析显示,澳大利亚约四分之一的中风患者曾有中风史。其中85%属于脑供血血管阻塞引发的缺血性中风。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前重症监护及急诊医师莉莎·墨菲博士认为,赵的技术是改善中风患者治疗与康复前景的多项澳大利亚创新之一。

“中风发生后每过一分钟,就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她表示,“任何缩短从发病到治疗时间的方法都至关重要。”

研究中两名患者虽动脉通畅被判定为低风险,仍不幸中风。赵的博士生导师、受家庭悲剧启发研究心脏病的阿诺德·朱教授指出,结合人工智能分析该技术生成的数据,将帮助医生建立更精准的中风预测模型。

“临床检测正从传统方式转向更具预测性的未来——就像更精准的天气预报,”朱教授说。

悉尼大学团队正招募患者进行临床前试验,目标是将技术推进至医院应用阶段。长远看,赵和朱计划开发类似快速抗原检测的试剂盒,仅需一滴血即可评估心脏健康状况。

“我正全力推进这项研究,既为我的家人,也为所有受血栓疾病困扰的人们,”赵表示。

【全文结束】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