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撞到头部是常见的意外,但就算当时看起来没事,也可能暗藏风险。尤其是颅脑损伤,有些症状可能不会立刻出现,需要特别留意。下面我们就说说头部受伤后要注意的问题。
摔跤后的危险信号
头部撞到后,有些症状可能提示脑子受伤了,得赶紧重视。有些患者可能会在受伤后一段时间才出现症状加重,这种情况在头部外伤里并不少见。如果出现这些情况要警惕:头痛一直没好,还越来越厉害;呕吐得很厉害,像喷出来似的;说话含糊不清,或者一边手脚没力气——这些可能是颅内压力升高的信号。还有些人刚受伤时没什么事,但过了一阵突然变迷糊,去做CT发现脑子里有血肿,这种情况也得小心。
隐蔽性损伤的识别要点
老人和小孩的受伤表现更隐蔽,得特别注意。老人因为年纪大了,大脑会有自然的萎缩,对颅内压力变化的承受力和年轻人不一样,可能只是老想睡觉,或者记性、反应变差,其实可能已经有硬膜下血肿——这种情况在老人里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常见。小孩还不会清楚说自己哪里难受,家长要多留意他们的行为变化,比如突然不爱玩、老哭,或者吃饭睡觉和平时不一样。
影像学检查的适应症
CT、核磁这些影像检查对诊断颅脑损伤很重要。医生一般建议,如果有下面这些情况,要做头颅CT:昏迷了几分钟以上;受伤后不记得当时的事,而且过了好久都没恢复;反反复复吐;走路不稳、拿东西拿不住;鼻子或耳朵流清水一样的液体。要注意的是,就算第一次CT没查出问题,也得继续留意,有的问题可能后来才出现。
家庭观察的操作规范
如果只是轻度头部外伤,需要在家观察,建议按下面的方法一步步来:一是定时看看意识清不清——比如问“你叫什么名字?”“现在几点?”“这是哪儿?”,看能不能答对;二是看看瞳孔的反应——用手电筒(或手机灯)照眼睛,正常情况下瞳孔会缩小,如果没反应或者两边不一样大,要注意;三是看看手脚动得怎么样——比如抬抬手、踢踢腿,有没有一边没力气或者动起来不顺畅。在家护理时,别随便吃止痛药,不然可能掩盖真实症状,肿胀的地方可以用冰袋裹着毛巾敷一敷。如果出现眼周青紫(像“熊猫眼”)或者耳后淤青,可能是颅底骨折,得赶紧去医院。
临床管理新进展
现在医学上有一些新的辅助方法,比如有些可穿戴设备,可以通过持续测生理指标,帮着监测颅内压力,提前提醒异常。吃的方面,适量多吃点含镁的食物(比如菠菜、坚果),可能对神经细胞代谢有好处,但急性期得听医生的指导。
就医决策原则
不管是哪种头部外伤,都得先判断有没有风险。普通成年人至少要观察24小时,老人、小孩这些特殊人群得观察更久。如果出现一会儿清醒一会儿迷糊,或者行为和平时不一样(比如突然暴躁、发呆),要赶紧找医生评估。
总之,摔跤撞到头部后,不能掉以轻心。不管当时有没有症状,都要留意后续的变化——比如头痛加重、呕吐得很厉害、说话含糊、手脚没力气,或者老人小孩有异常行为。家庭观察要按步骤来,别乱吃药,有不确定的情况赶紧找医生。早发现、早处理才能避免更严重的颅脑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