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首次在人类大脑中确认了恐惧记忆消退相关的脑信号。通过植入电极并结合先进的表征相似性分析技术,他们发现当先前的负面刺激被重新学习为安全信号时,杏仁核的θ波活动显著增强。
研究发现这类消退记忆具有高度上下文特异性——这解释了为何恐惧症状常在治疗结束后复发。该成果为恐惧相关障碍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包括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焦虑症。
关键发现:
- 杏仁核活动:恐惧记忆消退时θ振荡增强,表明这是安全学习的信号
- 上下文依赖性:消退记忆与治疗环境强相关,解释离开治疗环境后的复发现象
- 人类首次验证:确认此前在动物模型中观察到的机制
研究团队采用表征相似性分析(RSA)技术,该方法能揭示脑区如何表征信息。49名癫痫患者参与实验,这些患者因治疗需要已植入脑电监测电极。实验显示:
- 当原厌恶刺激(如刺耳声音)被重新呈现但不伴随危险时,杏仁核θ活动显著增强
- 消退记忆的神经表征具有高度稳定性且与特定环境绑定
- 测试阶段消退环境表征越明显,恐惧记忆复现概率越高
"这解释了为何患者离开治疗环境后恐惧容易复发,因为消退记忆被存储为独特的特殊经历",研究协调人Nikolai Axmacher教授强调。
研究同时揭示恐惧记忆与安全记忆的神经表征竞争机制,为恐惧复现和消退提取等临床现象提供了生理基础。该成果不仅深化了人类情景记忆机制的理解,也为焦虑障碍治疗提供了重要启示。
原始研究发表于《自然·人类行为》:"人类大脑恐惧记忆消退的表征动力学"(Daniel Pacheco-Estefan等)。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