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社论:睡眠障碍与脑血管疾病Frontiers | Editorial: Sleep disorders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心脑血管 / 来源:www.frontiersin.org意大利 - 英语2025-09-04 04:50:09 - 阅读时长4分钟 - 1667字
本文系统阐述了睡眠障碍与脑血管疾病双向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涵盖卒中风险预测、病理机制解析、新型干预策略三大维度,揭示了睡眠呼吸障碍筛查、非侵入性脑刺激疗法、氧化应激调控等关键突破点,并提出建立多维度睡眠评估体系在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战略价值,为睡眠医学与神经康复学的交叉融合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睡眠障碍脑血管疾病卒中睡眠呼吸障碍睡眠质量心血管疾病非侵入性脑刺激卒中后抑郁认知衰退多组分个性化干预睡眠评估
编辑社论:睡眠障碍与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是导致死亡和长期残疾的主要原因,其个人、社会和经济影响巨大(GBDS合作组,2021)。睡眠障碍正日益成为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全球约30%至70%的老年人存在睡眠问题,从失眠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到昼夜节律紊乱及睡眠相关运动障碍不等(Canever等,2024)。尽管传统卒中预防主要关注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和吸烟,睡眠健康作为血管风险管理中缺失的支柱——这一可调节且未被充分认识的因素,理应得到同等重视(Bassetti等,2020;Gottesman等,2024)。现有证据表明两者存在双向关系:睡眠障碍不仅增加卒中风险,卒中本身也会破坏睡眠并加剧睡眠障碍,进而影响康复(Brunetti等,2022)。实际上,睡眠在促进神经可塑性和大脑代谢废物清除机制中发挥基础作用,这对维持大脑健康和优化卒中后恢复至关重要。然而,尽管证据充分,睡眠障碍在常规卒中护理中仍鲜少被筛查。这种诊断不足现象既是预防机会的丧失,也提示通过加强筛查可提升卒中防治与康复水平(Pincherle等,2017)。

本期专题的八项研究反映了该领域的融合趋势,不仅将睡眠视为卒中的风险因素和后果,更凸显其在创新预防和康复策略中的窗口作用。

两项研究聚焦睡眠呼吸障碍(SDB),特别是与卒中风险及预后强相关的OSA(Baillieul等,2022)。Su等的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发现,高达60%的卒中患者存在SDB,其中45%为中重度病例,且这种患病率未随时间下降。这些发现强调了卒中护理中常规SDB筛查的必要性,但当前标准护理路径尚未普遍纳入。Zhou等研究了中重度OSA卒中患者的脑灌注情况,发现急性期脑血流显著减少,表明OSA不仅增加卒中易感性,还可能加剧早期缺血损伤并扩大梗死体积。

Wu等分析了睡眠紊乱作为心血管风险因素的作用,评估睡眠时长、睡眠困难及睡眠障碍与心血管疾病的整体关联。其提出的综合"睡眠模式"变量显示,不良睡眠模式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高发显著相关,凸显了睡眠质量作为可调节因素在卒中预防和整体血管健康中的广泛意义。

针对卒中后睡眠改善的特定干预措施稀缺。Huang等的荟萃分析显示,非侵入性脑刺激(NIBS)这一尚待充分研究的方法可改善睡眠紊乱。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被证实能提升睡眠质量和架构,缓解抑郁症状并增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提示NIBS在临床试验中的应用潜力。

卒中后抑郁(PSD)影响大量幸存者并阻碍康复。Li等提出氧化应激平衡评分(OBS)作为预测指标,发现高OBS个体发生PSD的风险显著降低,女性群体尤为明显,提示通过饮食和生活方式干预降低氧化应激水平或成为预防PSD的新路径。

在卒中群体之外,Yan等的"快乐感知训练"行为干预试验显示,失眠患者的睡眠结构和质量、焦虑及抑郁症状均获改善,提示行为疗法在卒中后康复中的潜在应用价值。Zhang等的神经影像研究揭示慢性失眠女性在默认模式网络、突显网络、中央执行网络和边缘系统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活动出现广泛异常,这些改变可能干扰情绪调节和认知处理——卒中适应与康复的关键功能。

Mayer的综述聚焦睡眠与认知衰退的关联,发现睡眠障碍(特别是SDB、失眠和异常睡眠时长)与轻度认知障碍和痴呆风险增加相关。潜在机制可能涉及胶质淋巴清除受损、血管功能障碍和神经炎症。值得注意的是,针对睡眠障碍的早期干预(如OSA使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可能延缓认知功能衰退,为痴呆预防策略提供了新的可调节靶点。

本专题研究充分证明了睡眠与脑血管疾病间强关联的证据体系。作为受神经、生理和行为因素共同调控的复杂生物过程,单一治疗手段难以奏效。多组分、个性化干预可能是改善预后的最佳策略。

然而,睡眠障碍在脑血管疾病临床管理中仍未得到应有重视。从急性期到慢性期的卒中护理均应将睡眠评估视为基本组成部分。我们呼吁本专题研究推动睡眠评估和干预在临床实践及科研框架中的系统性整合,最终提升卒中患者护理质量。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