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心脏CT扫描在支架植入术后并非必要Routine Heart CT Scans Unnecessary Post-Stenting | Mirage News

环球医讯 / 心脑血管来源:www.miragenews.com西班牙 - 英语2025-09-05 01:42:08 - 阅读时长3分钟 - 1395字
根据欧洲心脏病学会在ESC Congress 2025上发布的PULSE试验结果,对于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左主干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常规6个月冠状动脉CT扫描(CCT)随访在18个月主要终点事件(全因死亡、自发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或支架血栓)方面未优于症状驱动的标准随访方案。但CCT组自发性心肌梗死风险显著降低,提示特定高危患者可能需要进一步研究。
心脏CT扫描支架植入术左主干冠状动脉疾病术后监测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支架血栓CCT随访PCI治疗并发症
常规心脏CT扫描在支架植入术后并非必要

欧洲心脏病学会

核心结论

  • 对于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左主干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最佳术后监测策略尚未明确
  • PULSE试验评估了冠状动脉CT扫描(CCT)作为术后监测工具的有效性
  • 常规6个月CCT随访未显著降低18个月主要终点事件(全因死亡、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或支架血栓)
  • 但CCT组自发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降低,提示特定高危患者或可受益

西班牙马德里,2025年8月31日——根据在ESC Congress 2025热点研究专场发布的突破性研究显示,对于左主干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常规CCT随访在降低死亡、心肌梗死(MI)、不稳定型心绞痛或支架血栓风险方面,与症状驱动的标准随访方案效果相当。

左主干冠状动脉为心肌供血主要血管,其显著病变与高致残率和致死率相关。随着冠状动脉支架技术革新和药物治疗进步,PCI在高危患者中的应用已实现与冠状动脉搭桥术相当的疗效。

"支架再狭窄和缺血事件复发等并发症仍可能发生,但最佳术后监测策略存在争议,"试验报告者、意大利都灵卫生科学城医院(Hospital Citta Della Salute e della Scienza di Torino)欧维迪奥·德·菲利波医生(Ovidio De Filippo)指出,"近年来CCT凭借与侵入性血管造影相当的准确性,为诊断和监测提供了新选择,既可降低操作风险又可减少医疗开支。本试验首次比较了6个月常规CCT随访与症状驱动标准管理的术后效果。"

PULSE试验是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终点盲法设计的随机对照研究,在欧洲和南美15家机构开展。纳入连续收治的左主干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并接受PCI治疗的患者,按1:1随机分配至CCT组(6个月随访)和对照组(症状驱动标准管理)。总随访期18个月(含额外12个月观察期)。

CCT组若检测到左主干支架内显著再狭窄,将进行侵入性血管造影并根据确认结果实施靶病变血运重建;若发现其他部位狭窄则按现行指南处理。对照组按临床指南和各中心标准流程管理。主要终点为18个月时全因死亡、自发性MI、不稳定型心绞痛或明确/可能支架血栓的复合事件。

共纳入606例患者,平均年龄69岁,女性占18%。CCT组89.8%患者在中位200天完成扫描。18个月时,CCT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为11.9%,对照组为12.5%(风险比[HR] 0.97;95%置信区间[CI] 0.76-1.23;p=0.80)。

CCT组自发性心肌梗死风险显著降低(0.9% vs 4.9%;HR 0.26;95% CI 0.07-0.91;p=0.004)。CCT组影像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率较高(4.9% vs 0.3%;HR 7.7;95% CI 1.70-33.7;p=0.001),但临床驱动的血运重建率组间相似(5.3% vs 7.2%;HR 0.74;95% CI 0.38-1.41;p=0.32)。

研究首席作者、同样来自都灵卫生科学城医院的法布里齐奥·达森佐教授(Fabrizio D'Ascenzo)总结:"系统性6个月CCT随访未显著改善18个月主要终点。但考虑到CCT组自发性MI的显著降低及发现需二次PCI的阻塞性病变,该方法在复杂解剖结构患者中或具研究价值,需更长期随访验证。"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