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是冠心病的常见表现,很多人可能经历过胸痛、胸闷,但不少人对它的认识还不够——其实早了解它的类型、紧急处理方法和长期管理要点,能帮我们更好守护心脏健康。
心脏有问题?这些检查帮你找原因
要判断心脏供血好不好,常用两种无创检查:
一种是运动或药物负荷超声心动图——通过让心脏“多做功”(比如运动或用药),增加它对氧气的需求,从而发现平时(静息时)看不到的心肌缺血。医生会观察心脏壁的运动是否正常、收缩时增厚的程度够不够,以此评估心肌供血情况。数据显示,这种检查诊断冠脉病变的准确性挺高,结合心电图一起做,还能比传统方法早3-5年发现冠脉狭窄,给干预留出更多时间。检查时医生会密切监测血压、心率,不用担心安全问题。
另一种是冠脉CT血管造影(CTA)——用64排或更先进的螺旋CT,你只需要憋一口气就能完成心脏扫描。它的“排除准确性”很高(95%),如果结果正常,基本能确定没有冠脉问题,适合低、中危人群用来排除疾病。现在还有人工智能帮忙分析,能精准测量斑块的大小和性质,看看吃药有没有效果。
心绞痛分两种,危险程度大不同
心绞痛主要分“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区别很大:
稳定型心绞痛:发作很规律——通常在体力活动(比如爬楼梯、快走)或情绪激动(比如生气、紧张)时出现,疼痛持续2-10分钟,休息一会儿或含点硝酸甘油就能缓解。这是因为冠状动脉有固定的狭窄(一般超过50%),但周围的小血管能帮忙供血,所以症状比较稳定。
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多了!症状会突然“变样”——比如安静坐着也胸痛,或者原来只疼几分钟,现在疼超过15分钟;原来每周发作1次,现在每天发作好几次;或者疼痛更剧烈,含硝酸甘油也不管用。这说明冠脉里的斑块“不稳定”,可能要破裂形成血栓,是急性心梗的高危信号,必须立刻去医院!
突发胸痛?记住3步,能救命
胸痛发作时,每一秒都很关键,一定要做对3件事:
- 立刻停下+坐好/半躺:不管在做什么,马上停止活动(比如走路、做饭),慢慢坐下来或半躺着(比如靠在沙发上,上半身抬起来),减少心脏的负担。别着急、别大声说话,避免让心脏更累。
- 正确用急救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是常用方法,但要注意3个禁忌——如果血压太低(收缩压<90mmHg)、心率太慢(<50次/分),或者有青光眼,不能用。
- 赶紧叫救护车:如果胸痛超过15分钟不缓解,或者伴随呼吸困难、头晕、出冷汗、四肢冰凉、意识模糊,立刻打120!研究发现,胸痛发作后90分钟内开通堵塞的血管,死亡率能降到4%以下——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心绞痛要长期管,5点做好不复发
不管是稳定型还是不稳定型,长期管理是减少发作的关键,要做好5件事:
- 记好“症状日记”:每天把胸痛的情况写下来——比如“今天快走10分钟后胸痛,持续5分钟,休息后缓解”“生气时胸痛,伴随胸闷”。定期复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让医生动态评估病情。
- 控好“危险因子”:血压要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空腹血糖<6.1mmol/L,“坏胆固醇”(LDL-C)<1.8mmol/L;戒烟(包括二手烟)、限酒(男性每天白酒不超过1两,女性不超过半两);体重保持正常(BMI18.5-24.9,比如身高1.7米,体重别超过73公斤)。
- 科学运动,别“瞎练”:选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骑自行车、打太极拳),每周总共150分钟(比如每天30分钟,每周5天)。运动强度以“有点喘,但能说话”为宜,或用心率算——最大心率=220-年龄,运动时保持在最大心率的60%-80%。开始运动前,一定要先做运动耐量测试(找医生开),确保安全;运动中如果胸痛、胸闷,立刻停下。
- 吃对饭,护心脏:跟着地中海饮食吃——每天盐不超过5克(一个啤酒盖的量),多吃全谷物(比如燕麦、糙米)、蔬菜(每天500克)、水果(每天200-300克);每周吃2次深海鱼(比如三文鱼、鳕鱼),补充ω-3脂肪酸;控制总热量,别吃胖。
- 调节心情,别焦虑:情绪紧张、焦虑会让交感神经更兴奋,加重心脏负担。可以试试正念冥想(每天10-15分钟,慢慢深呼吸,关注当下),或认知行为调整(比如把“我肯定要心梗了”改成“我按医生说的做,会好起来的”)。研究显示,坚持6周心理干预,心绞痛发作能减少30%,但要配合规范用药哦!
最后提醒:早防早治,心脏更安全
心绞痛并不可怕,关键是“早识别、早处理、长期坚持”。平时要定期做心脏检查(比如负荷超声、冠脉CTA),分清心绞痛类型;突发胸痛时别犹豫,立刻打120;日常管理要记住“控血压、控血糖、控胆固醇,运动、饮食、心情都要管”。
心脏是我们的“发动机”,好好保护它,才能拥有更健康的生活——如果有胸痛、胸闷的情况,别扛着,赶紧找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