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胆碱酯酶剂Anticholinesterase agents

更新时间:2025-06-22 00:15:39
子码范围XM0NP3 - XM9D92

核心定义

详细定义与分类

抗胆碱酯酶剂(Anticholinesterase agents)是一类通过抑制胆碱酯酶活性来增强或延长乙酰胆碱作用的药物。其作用靶点为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丁酰胆碱酯酶(BuChE),通过阻断这些酶对乙酰胆碱的水解,导致乙酰胆碱在突触间隙蓄积,从而增强胆碱能神经传递。

细分类别

  1. 可逆性抗胆碱酯酶剂

    • 竞争性抑制剂:与乙酰胆碱酯酶可逆性结合,代表药物如新斯的明(Neostigmine)、毒扁豆碱(Physostigmine)。
    • 非竞争性抑制剂:通过别构效应抑制酶活性,例如依酚氯铵(Edrophonium)。
  2. 不可逆性抗胆碱酯酶剂

    • 有机磷化合物:与酶形成稳定共价键,导致持久抑制,常见于农药(如马拉硫磷)和化学战剂(如沙林)。

作用机制

抗胆碱酯酶剂通过抑制胆碱酯酶水解乙酰胆碱的能力,间接增加乙酰胆碱的浓度。

  1. 可逆性抑制剂

    • 新斯的明与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位点结合,形成短暂的药物-酶复合物,水解速度缓慢,导致乙酰胆碱蓄积(作用时间数小时)。
    • 依酚氯铵通过短暂占据酶的活性位点,迅速增强胆碱能信号(用于诊断重症肌无力)。
  2. 不可逆性抑制剂

    • 有机磷化合物的磷原子与乙酰胆碱酯酶丝氨酸残基形成稳定的共价键,使酶永久失活(需新生酶替代,恢复时间长达数周)。

限制信息

抗胆碱酯酶剂在医疗领域多为处方药(Rx),而非严格管制药物(非毒品类管制物质)。但需注意以下风险:

  1. 医疗风险

    • 过量可导致胆碱能危象(肌震颤、呼吸衰竭)。
    • 有机磷农药误服或职业暴露可能引发急性中毒(需用阿托品和解磷定救治)。
  2. 非医疗滥用

    • 部分有机磷化合物因毒性高,被列为环境污染物或化学武器前体,受国际公约(如《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监管。

临床信息

用途

  1. 神经肌肉疾病

    • 治疗重症肌无力(如新斯的明)。
    • 逆转非去极化肌松药作用(如手术中使用依酚氯铵)。
  2. 认知障碍

    • 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症状(如多奈哌齐,选择性抑制中枢乙酰胆碱酯酶)。
  3. 其他应用

    • 局部治疗青光眼(如毒扁豆碱降低眼压)。
    • 农业及兽医领域(有机磷驱虫药)。

不良反应

  • 常见:恶心、呕吐、腹泻、流涎、肌痉挛。
  • 严重:心律失常、呼吸抑制(需立即停药并使用阿托品拮抗)。

参考文献

  1. Goodman & Gilman主编.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15th ed.). McGraw-Hill, 2023.
  2. Brunton LL, Knollmann BC. Goodman & Gilman's Manual of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 (2nd ed.). McGraw-Hill, 2022.
  3. Harrison TR. Harrison's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 (21st ed.). McGraw-Hill, 2024.
  4. Katzung BG. 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 (16th ed.). McGraw-Hill,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