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是一种小型电池供电装置,植入于胸部用于检测和纠正心律失常。当设备监测到异常心跳时,会通过电击恢复心脏正常节律。
若您出现危及生命的快速心律(如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或因心肌功能弱而具有高风险心律失常时,可能需要植入ICD。该设备与起搏器不同,后者用于预防过缓心律。
类型
ICD分为两类:
- 传统ICD:植入胸部并通过导线连接心脏
- 皮下ICD(S-ICD):放置于腋下胸部侧面皮肤下,通过沿胸骨延伸的传感器监测心律。该类型体积更大但不直接接触心脏
临床应用
皮下ICD作为传统ICD的微创替代方案,主要用于治疗心脏骤停等突发性心脏事件。ICD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核心治疗设备,且预防猝死效果优于药物。
您的心脏科医生可能会建议植入ICD的情况包括:
-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症状(如晕厥)
- 心脏骤停存活者
- 冠状动脉疾病合并心肌梗死后心功能减退
- 心肌肥厚或遗传性长QT综合征等遗传性心脏病
潜在风险
手术相关风险包括:
- 植入部位感染
- 血管损伤
- 心包填塞(致命性风险)
- 心瓣膜损伤
- 气胸
- 心脏穿孔(罕见并发症)
术前准备
术前需进行以下检查:
- 心电图(ECG):监测心律异常
- 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结构与血流
- 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24-48小时连续监测
- 事件记录器:30天内记录症状相关心律
- 电生理检查:定位心律异常病灶
手术过程
术前
需禁食数小时,调整用药方案并安排术后接送
术中
静脉注射镇静药物,通过锁骨下切口植入传统ICD。导线经血管送至心脏,连接至脉冲发生器。测试设备时可能需要诱发心律失常以验证治疗效果。
手术耗时数小时,设备可编程参数包括:
- 低能量起搏(无痛感知)
- 高能量电击(可能有胸部撞击痛感)
术后
次日可出院,植入部位肿胀可能持续数周。术后8周内避免左臂过肩活动,4周内暂停运动、提重物等活动。接触性运动可能损伤设备需避免。
特殊注意事项
需警惕以下设备干扰:
- 手机保持15厘米距离
- 安检时出示ICD卡片
- 金属探测器避免长时间扫描
- MRI检查受限
- 电焊设备保持0.6米距离
- 无线耳机保持15厘米距离
驾驶限制
因电击可能引发晕厥,多数国家规定植入ICD者需等待数月才能驾驶。若因心律失常接受治疗,需经医疗团队评估后恢复驾驶。
长期管理
设备电池寿命5-7年,每6个月需检查。出现电击症状应及时就医。终末期患者可选择关闭设备以避免不必要的电击。
临床研究
梅奥诊所持续开展ICD相关临床研究,涵盖新型治疗方案和设备优化。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