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背景
因原发性预防(即预防首次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事件)接受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后续可能出现治疗性电击。关于此类患者接受ICD治疗后长期预后的数据有限。
方法
在829名随机接受ICD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中,811名成功植入ICD。将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发作后触发的ICD电击定义为适当电击,其他电击定义为不当电击。
结果
中位随访45.5个月期间,269名患者(33.2%)至少接受过一次ICD电击,其中128名仅接受适当电击,87名仅接受不当电击,54名同时接受两种电击。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适当电击患者全因死亡风险是未接受电击患者的5.68倍(95%CI 3.97-8.12;P<0.001),不当电击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1.98倍(95%CI 1.29-3.05;P=0.002)。即使存活超过24小时的患者,死亡风险仍升高2.99倍(95%CI 2.04-4.37;P<0.001)。接受任何电击患者的最常见死因为进展性心力衰竭。
结论
接受原发性预防ICD植入的心力衰竭患者,无论何种心律失常引起的电击治疗,其死亡风险均显著高于未接受电击的相似患者。
研究方法
研究人群与设计
SCD-HeFT研究纳入2521名纽约心脏协会(NYHA)II-III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射血分数≤35%且无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病史。中位随访45.5个月显示,ICD治疗组较单纯药物治疗组死亡风险降低23%。
ICD治疗
99.1%患者植入单导线ICD(Medtronic Micro Jewel II模型7223Cx),设置保守程序仅对快速危及生命的心室颤动或室速进行干预,心率≥188次/分(≤320毫秒)定义为心动过速。
随访分析
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电击治疗与死亡风险的关系,校正年龄、性别、心衰病因等18项基线预后因素。将适当和不当电击作为时间依赖协变量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
电击治疗情况
33.2%的ICD植入患者(269/811)至少接受过一次电击治疗。其中:
- 仅适当电击:47.6%(128/269)
- 仅不当电击:32.3%(87/269)
- 同时接受两种电击:20.1%(54/269)
死亡率分析
182例随机分配至ICD组的患者死亡:
- 未植入ICD的18例患者中9例死亡
- 811例植入ICD患者中173例死亡
- 电击患者死亡率显著升高:
- 仅适当电击:36.8%(67/182)
- 仅不当电击:11.5%(10/87)
- 未电击:15.9%(86/542)
风险比分析
- 适当电击 vs 无电击:风险比5.68(95%CI 3.97-8.12)
- 不当电击 vs 无电击:风险比1.98(95%CI 1.29-3.05)
- 同时接受两种电击:风险比11.27(95%CI 6.70-18.94)
临床意义
本研究首次证实:
- ICD电击(无论适当与否)均与死亡风险显著增加相关
- 心力衰竭进展是电击患者的主要死因
- 需重新评估电击患者的治疗策略
研究局限性
- 部分ICD检测事件可能未传至核心实验室
- 设备存储容量限制导致频繁心律失常事件数据覆盖
- 仅37%死亡患者获取了ICD术后数据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