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显示,某些病毒可能显著增加人们罹患心脏病的风险。一项独立研究表明,感染新冠病毒或流感后,患者在数周内心脏病发作或中风的风险"急剧"升高,最高可达正常水平的3至5倍。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155项科学研究得出上述结论,相关成果本周发表于《美国心脏协会杂志》。
"人乳头瘤病毒(HPV)、乙型肝炎病毒等致癌机制已被充分认知,但病毒感染与其他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的关联却鲜为人知,"该研究首席作者、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戴维·格芬医学院兼职副教授川井公介表示,"我们的研究发现,急性和慢性病毒感染均与心血管疾病的短期及长期风险相关,包括中风和心脏病发作。"
美国心脏协会新闻稿指出,流感检测阳性后的一个月内,患者心脏病发作风险增至4倍,中风风险激增5倍。感染新冠病毒后14周内,患者心脏病发作或中风风险增加3倍,且风险持续升高长达一年。
炎症的关键作用
新闻稿指出,当人体对抗病毒时,免疫系统会释放引发炎症的化学物质,导致血液更易凝固。这些影响可能在感染康复后持续存在。持续的炎症和凝血会额外加重心脏负担,并促进动脉内斑块堆积,这或许能解释为何部分人群在感染后数周面临更高风险。
"研究发现低度炎症通过激活血液凝固和损伤供应全身血液的动脉内膜而发挥作用,"VitalSolution公司(全美医院心血管及麻醉服务提供商Ingenovis Health旗下企业)介入性心脏病专家兼首席医疗官布拉德利·瑟威尔博士指出。这位未参与该研究的马里兰州专家补充道:"尽管炎症与心血管事件的关联已广为人知,但本研究表明多种常见病毒的影响远超我们此前认知。"
专家表示,名为C反应蛋白(CRP)的炎症标志物与心脏事件风险升高相关。炎症会通过多种机制损伤动脉,包括造成微小撕裂使"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侵入形成斑块。
"进一步炎症会破坏这些斑块稳定性导致破裂,从而引发心脏病发作或中风,"瑟威尔解释道,"炎症还会通过激活血小板触发凝血过程。"
慢性感染的长期风险
研究发现,HIV、丙型肝炎病毒以及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发带状疱疹的病原体)等慢性病毒与长期心血管风险相关。数据显示:HIV感染者心脏病发作风险升高60%,中风风险增加45%;丙肝患者心脏病发作风险上升27%,中风风险提高23%;带状疱疹使心脏病发作风险增加12%,中风风险上升18%。
"相较于流感和新冠引发的短期高风险,HIV、丙肝和带状疱疹病毒导致的心血管风险增幅虽较低,但这些风险在临床上仍具重要意义,尤其因其持续时间极长,"川井公介在新闻稿中强调,"带状疱疹终身发病率约三分之一,因此该病毒带来的风险升高将导致人群中心血管疾病的超额病例数量庞大。"
风险降低策略
研究人员建议接种流感、新冠及带状疱疹疫苗,援引研究显示接种流感疫苗者风险较低。
"针对病毒感染的预防措施(包括疫苗接种)在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方面可能发挥重要作用,这对已患心血管疾病或存在相关风险因素的成年人尤为重要,"川井公介指出。瑟威尔也认同,针对这些常见病毒的疫苗接种是"关键预防策略"。
研究团队承认存在局限性:该分析基于观察性研究而非随机对照试验;"多数研究仅考察单一病毒感染,尚不清楚多重病毒或细菌感染如何影响结果,"新闻稿说明,"分析聚焦影响公众的病毒感染,未识别可能受显著影响的高风险群体(如器官移植受者)。"
研究人员建议心血管疾病患者就医咨询疫苗接种方案。
梅丽莎·鲁迪系福克斯新闻数字平台高级健康编辑兼生活方式团队成员,新闻线索可发送至melissa.rudy@fox.com。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