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CVD)仍然是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根据最新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上的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特别报告,由于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以及暴露于包括肥胖和糖尿病发病率上升在内的广泛风险因素,心血管疾病导致全球每三例死亡中就有一例。
"这项研究为各国提供了清晰的视角,展示了哪些方面取得了进展,哪些方面急需采取紧急行动,"论文高级作者、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心脏病学系教授兼心血管健康指标项目主任格雷戈里·A·罗斯特博士(MD, MPH)表示。
"通过针对最重要且可预防的风险因素采取有效政策和经过验证、具有成本效益的治疗方法,我们可以努力减少非传染性疾病的过早死亡。每个国家都可以从我们的结果中找到可靠的证据和一种改善心血管健康的政策处方。"
更新后的报告显示,即使在经济状况相似的国家之间,心血管疾病的负担也存在巨大的全球、区域和国家差异。研究人员使用所有可用数据和统计模型,估计了1990年至2023年间204个国家因376种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造成的负担。他们确定了潜在驱动因素,包括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和风险因素暴露。
在全球范围内,心血管疾病仍然是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估计的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和死亡的主要原因。2023年,心血管疾病伤残调整生命年达到4.37亿,最低和最高心血管疾病伤残调整生命年率的国家之间相差16倍。这比1990年的3.2亿心血管疾病伤残调整生命年增加了1.4倍。2023年,心血管疾病导致1920万死亡,高于1990年的1310万。心血管疾病伤残调整生命年的主要原因是缺血性心脏病、脑内出血、缺血性中风和高血压性心脏病。
2023年,全球所有心血管疾病伤残调整生命年中,79.6%可归因于可改变的风险因素,这些因素自1990年以来全球增加了9740万,主要由于人口增长和老龄化。主要风险因素包括代谢因素,如高身体质量指数(BMI)和高空腹血浆葡萄糖,其次是行为和环境/职业因素,如空气污染、铅暴露和更高温度。代谢、行为和环境/职业风险因素分别贡献了所有心血管疾病伤残调整生命年的67.3%、44.9%和35.8%。
相比之下,接触烟草和空气污染(特别是家庭空气污染)的减少抵消了部分上升的心血管疾病负担。
主要要点
- 全球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急剧上升,从1990年的1310万增至2023年的1920万。
- 2023年,缺血性心脏病影响了约2.4亿人,而下肢外周动脉疾病影响了1.22亿人;中风仍然是所有地区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
- 在大多数地区,男性的心血管死亡率高于女性,且风险在50岁后急剧上升。
- 2018年至2023年间,高身体质量指数和高空腹血浆葡萄糖是增长最快的代谢贡献因素,反映了全球肥胖和糖尿病的趋势。
- 2023年,高收缩压是心血管疾病负担的主要贡献因素,其次是不健康饮食;环境风险包括环境空气污染和家庭空气污染、铅暴露和非最佳温度;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烟草使用;肾功能障碍;低体力活动;以及不安全的酒精使用。
- 环境空气污染在2023年导致近400万心血管疾病死亡,尽管全球接触量下降,但大洋洲的比率最高。铅暴露在中亚和北非部分地区仍然是一个重大危害。
- 烟草使用、不良饮食、低体力活动和高酒精消费继续对全球造成重大影响,特别是对缺血性心脏病和心房颤动。
"即使考虑到人口年龄差异,心血管疾病负担在最发达环境之外仍然显著更大,这一发现是本分析中最重要的信息之一,"罗斯特表示。"我们的分析显示,心血管疾病负担存在广泛的地理差异,仅靠收入水平无法解释。鉴于这种差异,我们的研究结果为针对特定人群最相关风险因素制定地方卫生政策提供了机会。"
全球心血管疾病负担合作组织于2020年启动,是《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IHME)和国家心脏、肺和血液研究所之间的联盟。2025年出版物包括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突出了全球主要可改变的心血管风险因素、它们对疾病负担的贡献以及最近的预防进展。
"这份报告是一个警钟:心脏病仍然是世界主要死亡原因,负担在最无力承受的地方增长最快,"耶鲁大学医学院医学教授、《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主编哈兰·克鲁姆霍尔茨博士(MD, FACC)表示。"好消息是我们知道风险以及如何应对;如果各国现在采取有效的卫生政策和系统,可以挽救数百万人的生命。"
该报告的发布恰逢联合国大会第80届会议(UNGA 80)举办的一场题为"心血管疾病的全球负担:推动进展的新见解"的活动,届时《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和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将展示最新发现,并强调迫切需要在全球舞台上优先考虑心脏健康。
更多信息:全球、区域和国家心血管疾病及风险因素负担(204个国家和地区,1990-202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2025)。DOI: 10.1016/j.jacc.2025.08.015
期刊信息:《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
提供机构:美国心脏病学会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