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常被各种说不清楚的肌肉痛缠上——久坐后肩颈硬得像块砖,喝多酒第二天全身酸得抬不起胳膊,甚至早上起床突然腿抽筋。这些看似“小毛病”,其实可能和身体多个系统的问题有关。接下来我们就从常见情况入手,聊聊这些肌肉痛的原因和应对办法。
静态劳损型肌肉痛:坐出来的“职业病”
连续保持一个姿势超过1个半小时,肌肉和筋膜的张力就会乱掉,形成“疼痛触发点”。这种痛一般固定在某个区域,比如斜方肌(肩膀到脖子的那块肌肉)、竖脊肌(后背正中间的肌肉)最常见。研究发现,久坐带来的肌肉微损伤,比运动伤的“伤害值”能达到60%。对付它可以用“20-20-20”法则:每工作20分钟,花20秒做个动态拉伸(比如转转脖子、抬抬肩膀),再稍微用点力(大概用20%的劲儿)收缩肌肉保持一会儿,能缓解肌肉紧张。
代谢紊乱型肌肉痛:喝酒惹的“后续麻烦”
酒精代谢时会产生乙醛,这种物质会和肌肉里的肌红蛋白结合,让肌肉没法好好吸收氧气。同时乙醛还会引发炎症,让痛觉神经变敏感——敏感度能翻3倍。临床观察发现,喝含电解质的饮料比传统解酒法更管用,能让酸痛时间缩短2个多小时,但要注意别喝太多电解质,免得补过了。
病毒诱发性肌痛:感冒发烧后的“附带痛”
流感、新冠这类呼吸道病毒,可能会引发病毒性肌炎,表现为靠近身体躯干的肌肉(比如大腿、胳膊上段)对称疼,要是小腿肚子(腓肠肌)疼,疼得能打6-7分(满分10分)。这种痛一般会跟着发烧,而且疼超过3天,得和自身免疫性的肌病区分开。2023年研究显示,新冠后的肌痛比流感少12%,但疼的时间要长40%。
神经源性肌痛:颈椎老化扯出来的痛
颈椎间盘突出压到神经时,会牵连到肩胛提肌(肩膀到脖子侧面的肌肉)、菱形肌(后背中间靠近脊柱的肌肉)这些地方,疼得像放射一样。典型的表现是颈肩像被勒住一样紧,还带着胳膊麻,白天疼得厉害,晚上能轻点。影像学研究发现,颈椎C5/6节段(大概脖子中间位置)老化,更容易引起肩膀后面疼;C6/7节段有问题,常放射到前臂疼。
横纹肌溶解预警:运动作得太狠的“危险信号”
突然剧烈运动后,尿变成茶色,肌肉一按就疼,得赶紧警惕“横纹肌溶解症”。这种病的肌酸激酶(反映肌肉损伤的指标)会超过1000U/L,78%的人会出现肌红蛋白尿(尿里有肌肉蛋白)。研究显示,没及时处理的话,12%会发展成急性肾损伤。刚开始运动的人要记住“10%增量原则”:每周训练强度比上周顶多增加10%,别一下子练太狠,比如上周跑3公里,这周最多跑3.3公里。
要警惕这些“危险信号”:疼超过3天不好转;肌肉越来越没劲儿(比如以前能举的东西现在举不动);一周里超过3次晚上疼醒;还跟着发烧或起疹子。这时候最好先去神经内科做肌电图,必要时拍颈椎MRI看看有没有问题。
预防要多管齐下:每天做15分钟核心训练(比如平板支撑、臀桥),强化腰腹肌肉能减轻颈椎和背部的压力;吃点含ω-3脂肪酸的食物,比如每周吃2次深海鱼(三文鱼、鳕鱼之类的),能抗炎;睡觉用颈椎枕,保持脖子的正常曲线,别让颈椎僵着。另外要注意,缺镁会让抽筋风险高40%,每天补镁别超过350mg,比如吃点绿叶菜、坚果就能补。
肌肉痛其实是身体的“预警灯”,不同原因的痛有不同的特点——比如久坐后的痛是固定部位僵,喝酒后的痛是全身酸,病毒后的痛是对称疼还发烧。通过疼的方式、跟着的症状、什么情况会诱发,能大概判断原因。要是疼老不好,或者出现手脚麻、没劲儿这些神经问题,得赶紧去医院做全面检查,排除严重的器官或组织病变,别硬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