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点新闻时段,我们已目睹该地区大量因有毒藻类导致的海豚死亡事件。这种景象令人不忍直视,但部分海豚可能在毒素暴露后幸存。迈阿密大学实验室发布的最新研究显示,这些幸存海豚可能发展出类似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FOX 13的詹妮弗·维加斯为您解析为何这一发现不适用于人类。搁浅海豚挣扎的景象足以让人热泪盈眶——它们行为异常,部分出现方向迷失。2018年夏季至2019年间,我们在佛罗里达海湾地区频繁观察到此类事件,183头海豚在栖息地被有毒藻华侵袭后搁浅。
迈阿密大学米勒医学院(University of Miami's Miller School of Medicine)的新研究揭示了阿尔茨海默病潜在的环境诱因。神经病学研究副教授戴维·戴维斯博士(Doctor David Davis)表示,研究始于2019年他获得一套脑组织切片时:"起初我以为这些是阿尔茨海默病切片,但被告知这些动物曾暴露于藻类毒素,这促使我思考环境毒素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在这项全球首创的研究中,戴维斯博士与海洋世界研究协会(Hub SeaWorld Research Institute)合作,分析了2010至2019年间20头常见于印第安河泻湖(Indian River Lagoon)的宽吻海豚(Bottlenose Dolphins)。他指出,人类与海豚的外在阿尔茨海默病症状难以直接比较,但大脑病理检查显示高度相似性:"我们确认海豚确实发展出阿尔茨海默病样病理变化,同时其脑组织中检测到特定藻类毒素。"该毒素被命名为24-DAB。研究发现海豚出现抑制性突触(inhibitory synapse)失调现象,这与人类阿尔茨海默病病理特征一致,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s)也发生类似改变。
论文合著者保罗·艾伦·考克斯(Paul Allen Cox)在另一项研究中证实,有毒藻类暴露同样影响人类大脑:毒素BMAA(β-N-甲基氨基-L-丙氨酸)可在人体内引发神经退行性症状。研究团队强调,尽管海豚模型为理解环境毒素作用机制提供重要线索,但动物症状不能直接等同于人类疾病进程,需进一步研究以评估公共卫生风险。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