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风采:李俊鹏Student Spotlight: Junpeng Li - Johns Hopkins Biomedical Engineering

环球医讯 / 健康研究来源:www.bme.jhu.edu美国 - 英语2025-11-14 06:20:42 - 阅读时长3分钟 - 1164字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硕士生李俊鹏聚焦神经接口生物电子学研究,通过开发模拟血管结构的支架解决脑类器官营养输送瓶颈,其创新性工作实现了三维组织中氧气与养分的主动输送,显著提升类器官存活率,为癫痫及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建模提供关键技术支撑,未来计划构建多模态柔性平台实现神经活动闭环调控,推动医疗设备与人体组织的自然融合。
健康生物医学工程神经接口生物电子学医疗设备神经系统疾病血管状支架人脑类器官养分输送癫痫阿尔茨海默病神经退行性疾病柔性电子
学生风采:李俊鹏

学生风采:李俊鹏

2025年11月13日

如何实现电子设备与人体的无缝集成?这是生物医学工程硕士生李俊鹏(Junpeng Li)研究的核心问题。在生物医学工程助理教授杨潇(Xiao Yang)的实验室工作期间,他近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MRS通讯》期刊发表了关于神经接口生物电子学进展的综述论文。

李俊鹏在此阐述了他关于提升医疗设备与人体整合度的研究,其工作如何助力对抗神经系统疾病,以及毕业后的研究拓展计划。

您近期在《MRS通讯》发表的论文目的与发现是什么?这些成果如何影响您的研究目标?

我的论文系统综述了神经接口生物电子学的最新进展——该技术旨在连接脑部活动与外部医疗设备。关键突破包括高密度电极平台、柔性可拉伸电子器件、三维类器官集成设备以及新兴活体生物电子构造。这些创新正重塑神经接口的功能边界,并为与神经组织的无缝长期通信指明未来方向。

我发现当前存在重大技术缺口:现有脑类器官主要依赖外部被动扩散实现氧气和养分运输,从根本上限制了其生长与存活能力;同时现有生物电子接口无法在维持与软质三维组织稳定接触的同时,模拟血管功能进行主动养分输送。这一发现促使我的研究转向开发新型接口——不仅"读取"神经活动,更能主动维护组织生理微环境。

您如何将上述发现应用到毕业论文研究中?

我的论文聚焦于开发血管状支架——一种模拟血管功能的生物相容性结构,用于向人脑类器官组织输送氧气与养分。通过优化输送系统,类器官得以稳定连接生物电子探针,实现类学习动态的追踪与持续调控。

受导师杨潇开发的剪纸电子技术(Kirigami electronics, KiriE)启发,我采用螺旋式KiriE架构,运用基于物理的仿真软件COMSOL构建三维管状模型模拟养分扩散。通过定制Python代码重新定义KiriE几何结构,我优化了支架参数以突破扩散限制。

同步进行的实验包括培养人脑类器官,并探索将支架整合至活体系统。本研究处于生物电子学、生物力学与发育神经生物学的交叉领域。在三维尺度解决养分输送问题,是实现人源模型中长效神经接口的先决条件。这项工作有望使医疗设备通过主动支持接口组织而非仅感知信号,更自然地与人体通信。

您计划在生物医学工程硕士毕业后拓展论文研究吗?

毕业后我将攻读博士学位,持续深化类器官-生物电子学整合研究。目标是构建多模态柔性平台,同步维持组织存活、三维记录神经活动,并最终在人源相关三维模型中实现闭环调控。长远规划是建立学术实验室,融合柔性电子技术、类器官平台与计算建模,深入研究神经发育、可塑性及疾病机制。

您的研究将如何助力疾病防治?

开发更健康、长寿命的人脑类器官,将助力研究人员精准模拟癫痫或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使潜在疗法能在临床试验前预先验证其对神经活动的影响。

【全文结束】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