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岁芳若凭啥重获希望?中国脑机接口技术揭秘!
2025-09-22 10:35:01阅读时长2分钟923字
近期,中国在脑机接口技术领域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多名高位截瘫患者借助植入式设备达成了“意念取物”。其中,29岁的芳若成为了典型代表。这项由清华大学洪波教授团队与博睿康科技联合研发的技术,采用半侵入式微创手术,将直径8毫米的电极阵列植入患者硬脑膜外,再通过AI算法实时解码脑电信号,从而驱动外骨骼机械手完成动作。这一成果标志着中国在神经工程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瘫痪群体改善生活质量开辟了新道路。
脑机接口新技术,创新安全在哪?
- 创新性:该技术采用半侵入式设计,电极阵列仅置于硬脑膜外,避免了直接损伤脑组织。结合AI动态修正算法,能够实现60毫秒低延迟解码,连续工作72小时准确率达98.7%。
- 安全性:复旦大学毛颖教授指出,此技术已进入临床队列研究。截至2025年6月,全国超10例患者完成植入,运动功能恢复有效率达82%。而且显著降低了感染风险,将术后恢复周期缩短至7 - 10天。
康复体验大揭秘,身心有何转变?
- 分阶段训练: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患者小李为例,术后通过“抓木棍”“夹小球”等游戏化训练,操作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半小时,抓握准确率达77分(满分100)。康复分为初步联动、多关节协同、自主进食三阶段。治疗师杨杰强调,系统采用四级安全防控体系,保障患者安全。
- 心理与社会层面:芳若通过直播分享康复进展,她表示手术不仅恢复了生理功能,更重塑了生活尊严。“手术让我重获希望,能够自主完成动作,重新参与社交互动。”这一案例展现了技术对患者心理韧性和社会归属感的积极影响。
技术未来咋发展,挑战机遇几何?
- 现阶段局限性:虽然该技术已实现意念操控基础动作,但还无法修复脊髓损伤,且依赖外骨骼设备的物理支持。专家指出,未来需提升神经信号解码的复杂度与持久性,如实现精细动作或复杂工具操作。此外,成本控制与规模化应用仍是挑战。
- 改进方向:需通过产学研合作降低技术门槛。同时,脑机接口技术的推广要平衡医疗普惠性与伦理边界,如数据隐私保护与患者权益保障。不过当前成果已为神经康复领域开辟新方向,未来有望拓展至渐冻症、中风后遗症等疾病的治疗,推动精准医疗发展。 中国脑机接口技术的这一突破,为瘫痪患者带来了切实改善,标志着医学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进入新阶段。尽管技术仍处于早期,但在功能重建与心理赋能方面的价值已得到验证。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不断迭代,这项创新或许将重塑残疾人的生活模式,为全球神经工程领域提供中国方案。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