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认知障碍 / 来源:en.wikipedia.org美国 - 英语2025-08-13 05:30:44 - 阅读时长3分钟 - 1110字
本文详细阐述了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特征、遗传与环境风险因素、诊断标准、治疗现状及社会影响,涵盖了疾病分期、神经退行性机制、生物标志物研究、护理负担等内容,并引用了全球流行病学数据与前沿科研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神经退行性疾病淀粉样蛋白斑块tau蛋白缠结诊断标准治疗现状生活方式饮食心血管管理科研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

概述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占所有痴呆病例的60%-70%。早期症状以近期记忆受损为主,随疾病进展可能出现语言障碍、定向障碍、情绪波动、行为问题等。最终患者会完全依赖护理,平均生存期为确诊后3-12年,致死原因多为感染或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

病理机制

淀粉样蛋白斑块与tau蛋白缠结

疾病主要特征是脑中淀粉样蛋白斑块(Aβ沉积)与神经原纤维缠结(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异常积累。这些蛋白质异常干扰神经元功能,导致突触丢失与神经退行。载脂蛋白E的ε4等位基因(APOE4)是最强的遗传风险因素,40%-80%患者携带此基因变体。

其他假说

  • 感染假说:螺旋体感染等与痴呆相关性
  • 氧化损伤:活性氧导致DNA损伤
  • 神经炎性反应:小胶质细胞慢性激活引发炎症
  • 金属稳态失衡:铜、铁、锌代谢异常
  • 睡眠障碍:清除β淀粉样蛋白的睡眠机制受损

诊断标准

临床分期

  1. 早期:轻度认知障碍,可能伴随抑郁、淡漠
  2. 中期:定向障碍、语言退化、失用/失认
  3. 晚期:完全依赖护理,运动功能丧失

生物标志物

  • 脑脊液:Aβ42减少、tau蛋白增加
  • PET成像:淀粉样蛋白斑块可视化
  • 基因检测:2025年美国FDA批准血液检测(Lumipulse G pTau217/Aβ1-42比例)

治疗现状

现有药物

  • 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认知症状缓解)
  • NMDA受体拮抗剂:美金刚(中重度适用)
  • 单克隆抗体:lecanemab(2023年批准)、donanemab(2024年批准)

风险干预

  • 生活方式:运动降低风险26%,有氧运动可增强神经可塑性
  • 饮食:地中海饮食、DASH饮食与MIND饮食有效
  • 心血管管理: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可减少30%风险

流行病学

  • 全球患病:2020年5000万人
  • 经济负担:年均医疗费用1万亿美元
  • 生存期:60-70岁患者确诊后存活7-10年,90岁患者仅3年

社会与护理

  • 照料者压力:75%非正式护理由家庭成员提供,美国年均非正式照料时间185亿小时
  • 医疗成本:2025年全球护理费用预计达9.1万亿美元
  • 伦理争议:晚期患者营养支持的医学伦理考量

科研进展

  • 机器学习:基于电子病历的早期预测算法
  • 遗传研究:182项临床试验测试138种药物靶点(2025年数据)
  • 新型治疗:2024年突破性研究揭示神经炎症与铁死亡机制

特殊病例

  • 早发遗传性AD:日本家族研究发现APOE4基因剂量效应失常
  • 淀粉样蛋白Osaka突变:纯合子加速Aβ寡聚化但不形成斑块

预后特征

  • 死亡率:100%致死率
  • 性别差异:女性发病率更高但男性生存率更低
  • 合并症影响:心血管疾病缩短生存期1.5-13年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