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标准:
- 心率:任意
- 心律:不规则且无固定模式
- P波:缺失 - 基线呈现波动性混沌基线
- PR间期:无P波
- QRS波群:狭窄
不要将心房颤动(AF)与心室颤动混淆。两者存在本质区别。
电生理机制
心房颤动的起源位于心房,因此名称包含"心房"。这种心律失常并非来自窦房结。可将其理解为心房内存在多个微小的电活动环路,每个环路都作为随机的起搏点:
这些起搏点随机向房室结发送电信号。由于信号完全随机,心电图的基线呈现波动性混沌基线。心房颤动不存在等电位基线。
同时存在无P波的特征。在某些位置可能会观察到类似P波的波动,但这些实为混沌基线的随机变化,本质是伪P波。应保持清醒判断。
心房产生的电信号数量极高,可达每分钟300-500次。这远超房室结的传导能力,因此多数冲动会被阻断。这种阻断具有保护意义;若全部传导,心室率将过高导致心脏无充足时间充盈血液,最终形成无效射血。
未治疗的心房颤动常伴随快速心率。由于心房的随机电信号冲击房室结,其传导模式呈现随机性。这解释了心房颤动时心室节律不规则无规律的特征。
临床意义
心房颤动临床常见,多发于老年患者。以下情况与该病症相关:
- 任何结构性心脏异常(尤其是瓣膜病和扩大心房)
- 高血压
- 急性心肌梗死
- 甲状腺功能亢进
- 酒精摄入
治疗方案
治疗包括:
- 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电复律转复为窦性心律
- 通过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和地高辛减缓心室率
- 抗凝治疗(因心房无法有效收缩导致血液淤积形成血栓)
典型病例
案例显示缓慢心率(可能使用药物控制)且波动基线明显。注意观察是否存在P波?答案是否定的。即使表面观察,也不存在真正的P波。
另一案例基线波动不显著但仍存在。心律不规则无规律,与结性心律的区别在于节律特征。
快速心房颤动案例中,心律看似规律,但仔细观察仍存在随机性。宽QRS波群案例中伴随T波和ST段异常。注意宽QRS并非诊断必备条件,可能提示合并其他心脏问题。心房颤动本身不导致宽QRS,但可与导致宽QRS的其他诊断并存。
第5课 共14课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