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为何成脑血管破裂“帮凶”?年轻人该咋办?
近期,90 后驻唱女歌手余文丽因脑血管破裂不幸离世,这一消息令人痛心不已。她生前患有糖尿病,已接受 4 年透析治疗,发病前因工作过度劳累晕倒,被诊断为脑溢血,最终抢救无效。她曾在社交媒体透露,母亲提出捐肾,她却不愿让家人承受痛苦。好友回忆,她曾是“校花级美女”,病友指出她是因突发高血压导致脑血管破裂。此事件引发大家对糖尿病并发症、年轻人脑血管健康风险以及工作压力危害的关注。
糖尿病为何会成为脑血管破裂“帮凶”?
糖尿病的并发症十分致命,它会导致全身血管病变,其中就包括脑血管,大大增加了脑出血风险。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进程。而像余文丽这样长期透析的患者,由于代谢紊乱和血压波动,血管脆弱性进一步加剧。在她的案例中,糖尿病病程长达 4 年,且未有效控制血糖和血压,再加上高强度的驻唱工作,需要熬夜且声带疲劳,多重风险叠加,最终酿成悲剧。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超 1.4 亿,约 30%合并高血压,脑血管意外是糖尿病主要致死原因之一,数据着实令人警醒。
年轻人为何也成脑血管破裂“目标”?
脑血管破裂曾经被认为是老年人的疾病,但近年来,30 - 40 岁患者占比明显上升。这与熬夜、高压、吸烟、高脂饮食等不良习惯密切相关。余文丽从事驻唱职业,频繁熬夜,声带过度使用导致身体严重透支,长期处于高压环境,可能引发血压骤升,直接诱发了脑血管破裂。除此之外,吸烟时尼古丁会损伤血管,饮酒会导致血压波动,缺乏运动会造成代谢紊乱,长期便秘在排便用力时会增加颅内压,这些都是年轻人脑血管破裂的高危因素。
身体预警信号咋识别?急救措施有哪些?
余文丽发病前曾晕倒,但未及时重视。医生提醒,突然单侧头痛、视力模糊、语言障碍、肢体麻木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典型表现,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必须立即就医。长期疲劳导致的持续性眼皮沉重、心慌、注意力不集中,其实是“血管超负荷”的信号,此时需要及时调整作息或就医检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若在发病后 4.5 小时内接受溶栓治疗,可显著降低死亡率和残疾率。公众要掌握“FAST”识别法,即 Face 歪斜、Arm 无力、Speech 不清、Time 立即送医。
糖尿病与脑血管健康咋日常管理?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核心干预措施包括血糖控制、血压管理和定期监测。血糖控制可通过饮食(选择低 GI 食物、采用分餐制)、运动(每周进行 150 分钟有氧运动)、药物(遵医嘱使用降糖药或胰岛素)来维持糖化血红蛋白<7%。血压管理方面,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优先选择 ACEI/ARB 类药物保护血管。每 3 - 6 个月要检查眼底、肾功能、颈动脉超声,评估血管病变程度。年轻人预防脑血管破裂,要调整作息,避免连续熬夜,保证每日 7 小时睡眠,午间补充 30 分钟小憩;学会缓解压力,通过冥想、深呼吸或运动调节皮质醇水平,减少血管收缩风险;优化饮食,减少高盐(每日<5 克)、高脂食物摄入,增加富含钾、镁的食物,如香蕉、坚果,稳定血压。 余文丽的悲剧提醒我们,慢性病管理与健康生活方式刻不容缓,大家要重视身体信号,及时就医。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