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系统 血压 SMS 1053 莫哈纳德·R·阿勒万
- 心血管系统血压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施加的压力,以毫米汞柱(mm Hg)为单位。系统动脉血压在大动脉(如主动脉)测量,血压梯度是血液流动的驱动力。
- 血流量
单位时间内流经血管的血量,以毫升/分钟表示。全身血流量等于心输出量(CO),静息时维持恒定,但器官间差异显著(如运动时骨骼肌血流量增加)。
- 血压(BP)
血管壁承受的压力强度,系统动脉压范围:
- 收缩压(心室收缩期最高压力)
- 舒张压(心室舒张期最低压力)
- 脉压=收缩压-舒张压
- 平均动脉压(MAP)=舒张压 + 1/3脉压
- 阻力
血液流动时遇到的摩擦阻力,主要决定因素:
- 血液黏度(血液厚度)
- 血管长度(长度越长阻力越大)
- 血管直径(阻力与半径^4成反比,直径微小变化显著影响阻力)
- 血流、血压与阻力关系
血流量(F)=血压差(ΔP)/阻力(R)
阻力对局部血压调节的作用大于血压梯度变化
- 系统血压特征
- 主动脉压力最高(约120mmHg)
- 右心房压力趋近0mmHg
- 血压下降最陡峭处:小动脉(阻力血管)
- 毛细血管压力(20-40mmHg)确保有效物质交换
- 静脉压稳定(约5mmHg)
- 血压维持机制
- 心输出量×外周阻力=血压
- 肾脏通过调节血容量实现长期血压控制
- 神经系统通过改变血管张力进行短期调节
- 短期调节机制
- 神经调节
- 压力感受器反射(颈动脉窦、主动脉弓):血压升高时触发血管舒张、心率减慢
- 化学感受器反射(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对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和pH变化敏感
- 体液调节
- 升压物质: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抗利尿激素、血管紧张素II
- 降压物质:心房利钠肽、一氧化氮、组胺、酒精
- 长期调节机制
-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通过血管收缩和钠水潴留升高血压
- 直接肾调节:通过改变尿量调节血容量
- 局部血流调节
- 代谢控制:组织缺氧时释放一氧化氮、钾离子、乳酸等引发血管舒张
- 肌源性控制:血管平滑肌对压力变化的自动收缩反应
- 血压异常
- 低血压:收缩压<100mmHg
- 体位性低血压(直立性)
- 慢性低血压(营养不良标志)
- 高血压:持续血压≥140/90mmHg
- 原发性(占90%,与饮食、肥胖、遗传相关)
- 继发性(肾动脉狭窄、内分泌疾病等可查明原因)
- 血流速度特性
- 与血管横截面积成反比
- 毛细血管流速最慢(确保充分物质交换)
- 泊肃叶定律:阻力R=(粘度η×长度L)/半径r^4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