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调节机制Cardiovascular Regulatory Mechanisms | Ganong's Medical Physiology Examination & Board Review | AccessMedicine | McGraw Hill Medical

环球医讯 / 心脑血管来源:accessmedicine.mhmedical.com美国 - 英语2025-09-07 00:06:05 - 阅读时长2分钟 - 790字
本章系统解析心血管调节机制的核心原理,涵盖神经控制、局部调节、内皮因子及神经体液系统的协同作用。重点阐述压力感受器反射、自主神经系统对血管和心脏的支配、自主调节过程,以及影响小动脉口径的局部与系统性因素,为理解血压维持、组织血流分配及循环系统应激反应提供理论基础。
心血管调节机制动脉血压心率神经机制二氧化碳低氧自主调节血管口径血管张力旁分泌因子激素血压稳定压力感受器反射
心血管调节机制

学习目标

完成本章学习后,您应能够:

  • 描述控制动脉血压和心率的神经机制,包括涉及的感受器、传入与传出通路、中枢整合通路及效应机制
  • 阐明二氧化碳和低氧对延髓腹外侧区的直接影响
  • 解释自主调节过程如何维持血管口径稳定
  • 识别调节血管张力的旁分泌因子和激素,包括其来源与作用机制

绪论

心血管系统通过多种调节机制实现关键功能:增加活动组织的供血量、调节体热耗散,以及在出血等应激状态下优先保障心脑供血。这些循环调节通过改变心脏泵血功能(心输出量)、阻力血管(主要是小动脉)口径,或容积血管(静脉)储血量来实现。心输出量的调节详见第30章,本章重点阐述与局部机制协同作用的系统性调节机制。

心血管系统的神经控制

心血管系统受脑干、前脑和岛叶皮层的神经调控。脑干接收来自血管压力感受器、化学感受器等外周感受器的反馈信号。图32-1展示了简化版的血压反馈控制回路。

血管与心脏的神经支配

大多数血管床仅接受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支配。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通过α1-肾上腺素受体介导血管收缩。阻力血管的神经支配调节组织血流和动脉压,而静脉容积血管的神经活动则调节"储存"于静脉中的血量。交感神经活动水平的变化(增强或减弱)是介导血管收缩或舒张的重要因素(见表32-1)。

影响小动脉口径的因素

收缩因素 舒张因素
局部因素 局部因素
局部温度下降 二氧化碳积累
组织缺氧 代谢产物(腺苷、K+)
神经体液因素 神经体液因素
交感神经激活(α受体) 副交感神经激活(胆碱能)
血管加压素 一氧化氮

(注:表格内容为示例性节选)

脑干的兴奋性输入通过调节心率、心输出量和血管阻力维持血压稳定。当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反射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活动产生负反馈调节。这种动态平衡机制确保循环系统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维持关键器官灌注。

【全文结束】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