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yan Wills/Adobe Stock
2010年,伊恩·伯克哈特与朋友度假时因浅水区跳水导致颈部骨折,19岁的他从此肩部以下瘫痪。"当时连挠额头这样简单的事都需要他人协助",他回忆道。数年后他接受了一项实验性脑植入物治疗,通过绕过受损脊髓将神经信号直接传递到手臂肌肉。经过适应期,他不仅恢复了手部功能,甚至能玩《吉他英雄》游戏。
然而这种传统植入物存在显著局限——刚性材料与人体软组织的生物相容性问题导致免疫排斥。全球约300万心脏起搏器患者同样面临设备寿命问题,即使是效果最好的起搏器也仅能维持15年。
哈佛大学Jia Liu实验室开发的超柔电极线实现了突破:这种电极几乎透明,却能承受植入手术和制造过程中的化学腐蚀。其单位线程电极密度达到Neuralink的百倍,临床试验已验证其在人脑中安全记录神经信号的能力。
帝国理工学院Rylie Green受科幻有机空间站启发,开发出可生长型神经探针。核心为铂电极包裹的水凝胶基质,内含活体神经元可延伸突触与宿主脑组织建立连接。该技术可用于癫痫和帕金森病的深部脑刺激。
剑桥大学George Malliaras团队开发的干细胞包裹电极在大鼠实验中展现突破:包裹干细胞的水凝胶电极与断神经连接后,不仅未被排斥,还促使神经元生长入植入体。这种生物桥接技术的分辨率远超传统电极,正在研发可双向传递运动指令和感觉信号的升级版设备。
更革命性的进展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Kacy Cullen团队的"生物电极"概念:完全由细胞和组织支架构建的神经微组织,可与大脑形成数千个生物突触连接。每个生物神经元能形成数千个兴奋性/抑制性突触,这种基于神经递质的连接方式具有硅基设备无可比拟的带宽潜力。该技术已获得英国ARIA资助开发帕金森治疗方案,通过实时监测多巴胺分泌并调节神经递质生产。
美国Science Corporation正在开发的光控神经网络包含10万+个基因工程神经元,每个单元都配备独立光源和电极。其生物学总监Alan Mardinly认为,这类设备将突破传统硅基芯片的连接数量限制,最终实现脑机接口与再生医学的融合。动物实验已验证该设备向脑部发送基础信号的能力,未来可能帮助中风患者恢复语言功能。
尽管技术前景广阔,早期脑机接口参与者Ian Burkh特强调:"十年前植入设备时,我预期技术进展会更快。"他发起的BCI先驱者组织正推动技术实用化。研究者同时指出,生物电刺激不仅能修复损伤,未来还可能通过增强神经连接提升记忆和学习能力。
当前研究已进入临床转化阶段:Malliaras团队预计3-5年内开展人体试验,Cullen团队的生物电极技术已进入帕金森模型验证阶段。这些突破标志着神经修复技术正从替代疗法转向真正的生物整合时代。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