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莎拉·A·萨曼医学博士(Sarah A. Samaan, MD) | 审阅:曼迪·阿米塔奇医学博士(Mandy Armitage, MD)
2024年8月1日发布
核心要点:
- 心律不齐指心跳节律异常,可能过快、过慢或不规则
- 某些类型无害,但严重者可能引发中风或猝死
- 治疗方案取决于具体类型及病因
心律不齐是指心脏电信号传导异常导致的节律紊乱。患者可能表现为心跳过速、过缓或不规则,常见症状包括心悸、头晕、呼吸急促等。异常电信号可能源于心脏结构问题、电解质紊乱或外部刺激等因素。
心律不齐的常见病因
病因主要分为三类:医学因素、生活方式及其它诱因。
医学原因
- 冠状动脉疾病
- 充血性心力衰竭
- 心肌病
- 心脏瓣膜异常
- 电解质紊乱(特别是钾、镁)
- 甲状腺功能异常
- 高血压
- 睡眠呼吸暂停
- 糖尿病
- 病毒感染
生活方式因素
- 压力
- 酒精
- 吸烟
- 可卡因等违禁药物
- 能量饮料
- 非处方兴奋剂及某些保健品
其他诱因
- 遗传因素
- 衰老
- 特定药物
- 药物相互作用
- 心脏外伤
- 更年期
- 肥胖
存在上述风险因素不必然导致心律不齐,但会增加患病概率。部分病例可能找不到明确诱因。
心律不齐的主要类型
根据发生位置分为心房起源(如房性心律失常)和心室起源(如室性心律失常)两类。
房性早搏(PACs)
表现为心脏上部(心房)提前收缩,常被描述为"心跳漏搏"。常见诱因包括压力、激素波动或刺激物,通常无害但可能影响生活质量。
心房颤动(AFib)
70岁以上人群多发,但也见于年轻群体。由于心房电信号紊乱导致快速且不规则心跳,部分患者无症状。未治疗时可能形成心脏血栓,引发中风。
心房扑动
与房颤类似,多发于老年群体。表现为较规律的快速心律,可能发展为致命性心律失常。
室性早搏(PVCs)
起源于心脏下部(心室)的提前收缩,患者可能感觉更强烈的心跳。常见于已有心脏病患者,频繁发作可能加重心脏负担。
室性心动过速(VT)
连续多个室性早搏构成,多数需要治疗。可能恶化为心室颤动,是心脏骤停的常见原因,既往心梗或心衰患者风险更高。
窦性心动过缓
静息心率低于60次/分钟,运动员常见且属正常现象。若伴随运动时心率无法提升,则需医学评估。
房室传导阻滞
电信号传导受阻导致心房与心室不同步。严重类型可能引发心脏停搏,需植入起搏器治疗。
严重心律失齐警示
需立即干预的类型包括:
- 心房颤动
- 心房扑动
- 室性心动过速
部分类型(如室性早搏、窦性心动过缓)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治疗。
典型症状
患者感受差异显著,常见表现包括:
- 心跳漏搏感
- 心前区扑动感
- 胸闷
- 心跳过速
- 乏力
- 呼吸困难
- 眩晕
- 晕厥
诊断方法
初步检查通常采用心电图(EKG),但其仅记录10秒数据。对于间歇性心律失常,可能需要24小时至数周的动态监测,严重病例可考虑植入式监测仪。辅助检查包括超声心动图、血液检测及运动负荷试验。
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的监测数据可作为辅助诊断依据,就诊时建议携带相关记录。
治疗策略
无统一疗法,需个体化制定方案:
- 无需治疗
- 抗心律失常药物
- 抗凝治疗(适用于房颤/房扑)
- 起搏器植入(严重心动过缓)
- 除颤器植入(室性心律失常高危患者)
- 介入手术
针对病因治疗尤为关键:
- 电解质紊乱需补充
- 药物相互作用需调整用药
- 甲状腺疾病需内分泌治疗
- 更年期相关病例需综合评估风险
建议与心血管专科医生充分沟通,必要时陪同就诊以便全面理解病情。
临床总结
心律不齐病因多样,多数可逆或可控。严重类型需及时干预以预防中风、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患者应关注异常心悸症状,通过专业检查明确诊断后制定治疗方案。现代医学已有多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多数患者可恢复正常生活。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