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创伤性脑病

Chronic traumatic encephalopathy - Wikipedia

美国英语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
新闻源:en.wikipedia.org
2025-08-15 12:57:04阅读时长3分钟1285字
慢性创伤性脑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头部创伤tau蛋白病临床表现病因机制诊断现状预防管理流行病学历史沿革

疾病概述

慢性创伤性脑病(Chronic Traumatic Encephalopathy, CTE)是一种与反复头部创伤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症状包括行为问题、情绪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这种疾病通常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恶化,最终可能导致痴呆。多数病例出现在参与拳击、美式足球、冰球等接触性运动的运动员中,军人、家庭暴力受害者以及头部反复受撞击者也存在发病风险。截至2025年,确诊仍需通过尸检完成。该疾病被分类为tau蛋白病。

临床表现

CTE症状分为四个阶段发展,通常在经历重复性轻度脑创伤8-10年后显现:

  • 第一阶段:出现困惑、方向感丧失、眩晕和头痛
  • 第二阶段:记忆丧失、社交不稳定、冲动行为和判断力下降
  • 第三至四阶段:进行性痴呆、运动障碍、面部表情减少、语言障碍、感觉处理障碍、震颤、眩晕、听力丧失、抑郁及自杀倾向

其他症状包括构音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如遗忘症)以及眼部异常(如上睑下垂)。患者可能出现类似帕金森病的症状,表现为记忆丧失、步态不稳,或出现言语障碍和步态异常。部分患者会表现出不当行为、病理性嫉妒或偏执倾向。

病因机制

主要病因是重复性的脑震荡和亚脑震荡冲击,特别是在接触性运动中。军事人员暴露于爆炸冲击波、家庭暴力和重复性头部撞击也是风险因素。研究显示,tau蛋白的异常积聚是CTE的核心病理特征,这种蛋白异常折叠会引发脑细胞缓慢死亡。尽管军事人员频繁接触爆炸物,但仅4.4%的退伍军人被确诊CTE。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多次脑震荡史人群的CTE发生率约为30%,但总体人群发病率尚不明确。

病理特征

CTE的神经病理学特征包括:

  • 脑重量减少,额叶和颞叶皮质萎缩
  • 侧脑室和第三脑室扩大
  • 苍白球和蓝斑核褪色
  • 海马、内嗅皮质和杏仁核显著萎缩
  • 特征性p-tau蛋白沉积于脑沟深处的小血管周围

诊断现状

目前尚无法对活体进行明确诊断,主要依赖尸检。常规神经影像学检查(如CT/MRI)难以检测非结构性损伤。虽然新型PET示踪剂(如[18F]-T807)显示出tau蛋白结合特异性,但仍需进一步验证。2010年代后,DTI、fMRI等神经成像技术的进步为活体诊断带来希望。

预防与管理

预防措施包括:

  • 运动防护装备(头盔降低冲击力约37%)
  • 规则改革(如美式足球禁止头盔冲撞)
  • 完善伤后恢复协议

尚无治愈方法,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

  • 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多奈哌齐)缓解记忆障碍
  • NMDA受体拮抗剂(如美金刚)改善认知功能
  • 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s)控制情绪症状

流行病学

2017年研究显示:

  • 测试的NFL球员大脑99%存在CTE
  • CFL球员88%
  • 半职业球员64%
  • 大学球员91%
  • 高中球员21%

拳击手研究显示:

  • 超过150场职业比赛的50岁以上拳击手50%患病
  • 50场以下比赛者仅7%

特殊病例:

  • 2022年确认首位确诊CTE的女性运动员(澳式足球运动员Heather Anderson)
  • 2023年报告首位确诊CTE的美国女性运动员(大学足球运动员)

历史沿革

CTE最早于1928年由Harrison Martland在拳击手群体中发现,当时称为"拳击痴呆"。2005年,Bennet Omalu首次确认美式足球运动员Mike Webster患CTE。2022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正式确认重复头部撞击与CTE的因果关系。

【全文结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