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疾病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及寿命缩短相关
一项发表于《柳叶刀区域健康(欧洲)》的广泛研究首次建立心理健康障碍与心血管疾病(CVD)之间的直接关联。研究显示,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群不仅面临更高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其平均寿命也比常人缩短10-20年。该研究由埃默里大学、哥本哈根大学、利兹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联合完成。
双向健康威胁
研究揭示了心理健康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双向影响机制。心脏病发作或中风带来的压力可能触发精神障碍,而精神疾病本身也会加剧心血管疾病风险。数据显示:抑郁症使心血管风险增加72%,精神分裂症增加95%,双相情感障碍增加57%,创伤后应激障碍增加61%,焦虑症增加41%。研究特别指出:"压力、焦虑和抑郁对心脏的影响应等同于其他生理因素加以重视,这为医生开展患者沟通提供了重要参考。"
普遍存在的健康负担
研究指出全球每四人中就有一人在一生中经历心理健康障碍,但多数患者未接受治疗且心血管护理质量低下。"尽管与医疗系统接触频繁,但患者接受的身体检查、疾病筛查和心血管诊断治疗明显不足。"根据研究引用的2023年美国调查数据,超过半数符合心理障碍诊断标准的人群未接受任何治疗,少数族裔群体的治疗率更低。
共同风险因素
研究发现贫困、创伤、社会劣势、物质滥用和医疗可及性不足等因素共同加剧了精神疾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双重风险。研究数据显示:精神疾病患者存在更高比例的吸烟、不良饮食、缺乏运动、睡眠紊乱等生活习惯问题。生物学机制方面,压力反应系统失调、炎症反应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均被证实是精神疾病加速心血管衰退的可能途径。
打破恶性循环
研究呼吁医疗系统进行根本性变革:"需要建立跨学科综合治疗模式,同时关注心理健康、心血管健康和行为健康需求,并解决社会支持和就医障碍。"研究特别强调运动干预的有效性,指出锻炼在改善抑郁症状方面可与药物或心理治疗效果相当。瑜伽、正念疗法等身心疗法在改善双重健康结局方面也显示出应用潜力。
整合医疗体系呼吁
研究人员强调,必须打破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分离的医疗壁垒。数十年来精神病学家专注精神治疗,心脏病专家关注躯体治疗的割裂模式,已使数百万患者处于危险境地。研究建议:扩大保险覆盖范围,加大住房与就业保障投入,在心血管研究中纳入精神疾病患者群体。最核心的是建立身心一体的整合医疗模式。
全球健康优先议题
世界卫生组织设定的2025年全球心血管疾病防控目标面临重大挑战。研究指出:"唯有解决精神疾病患者群体的健康不平等问题,才能实现世卫组织目标。缩小这一差距不仅符合世卫2025年目标,更是保障精神疾病患者实现最高健康水平和全面社会参与的基本权利。"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