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背景:
遗传变异与心房颤动(AF)相关,但其影响随年龄而异。"全人研究计划"包含100,574名成年参与者的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并与电子健康记录关联。
方法:
通过横断面分析评估临床、单基因和多基因因素与AF的关联性,并按年龄分层:<45岁(n=22,290)、45-60岁(n=26,805)及>60岁(n=51,659)。AF定义为系统化医学命名临床术语(SNOMED-CT)编码至少2个不同日期的诊断记录。检测145个显性遗传心脏基因的致病/可能致病变体,并计算既往建立的多基因风险评分。校正已知临床因素后,采用多变量分析量化各年龄组单基因和多基因因素与AF的关联性。
结果:
在100,574名参与者(平均年龄59±16岁)中,7,811人(7.8%)患有AF。单基因致病变体在所有年龄组均与AF相关,在<45岁组关联性最强(比值比2.1[95%CI 1.2-3.2];P=0.007)。相反,多基因风险评分在最年轻组未显示关联性(比值比1.0[0.9-1.2];P=0.650),但在45-60岁和>60岁组均显著相关(比值比1.3[1.2-1.4];P<0.001)。临床因素与AF显著相关(C指数0.84[0.83-0.84];P<0.001),增加单基因和多基因数据仅带来边际改善(C指数0.86[0.86-0.87];P<0.001)。基于风险的时间事件分析显示,单基因变体与发病年龄提前相关,而多基因风险评分未显示与发病年龄的关联性。
结论:
在这项大规模横断面研究中,单基因变体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与AF相关,尤其在年轻群体中作用显著,而多基因风险仅在老年群体中具有相关性。尽管遗传信息对现有临床风险因素的预测能力提升有限,但单基因变体确实与AF患者的早发年龄相关。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