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中罕见与常见遗传变异的年龄相关性贡献Age-Dependent Contributions of Rare and Common Genetic Variation in Atrial Fibrillation | Circulation: Genomic and Precision Medicine

心脑血管 / 来源:www.ahajournals.org美国 - 英语2025-09-11 20:49:14 - 阅读时长2分钟 - 762字
该研究基于美国"全人研究计划"的10万余人基因数据,揭示单基因致病变体在年轻群体(<45岁)中心房颤动风险中起主导作用,而多基因风险评分主要影响60岁以上人群。研究显示单基因变异与心房颤动早发相关,但遗传信息对现有临床风险因素的预测能力仅具边际增益。研究还发现年龄分层对遗传因素风险评估的重要性,为不同年龄患者的精准预防提供依据。
心房颤动遗传变异年龄相关性单基因变体多基因风险评分临床因素健康发病年龄早发大规模横断面研究
心房颤动中罕见与常见遗传变异的年龄相关性贡献

摘要

背景:

遗传变异与心房颤动(AF)相关,但其影响随年龄而异。"全人研究计划"包含100,574名成年参与者的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并与电子健康记录关联。

方法:

通过横断面分析评估临床、单基因和多基因因素与AF的关联性,并按年龄分层:<45岁(n=22,290)、45-60岁(n=26,805)及>60岁(n=51,659)。AF定义为系统化医学命名临床术语(SNOMED-CT)编码至少2个不同日期的诊断记录。检测145个显性遗传心脏基因的致病/可能致病变体,并计算既往建立的多基因风险评分。校正已知临床因素后,采用多变量分析量化各年龄组单基因和多基因因素与AF的关联性。

结果:

在100,574名参与者(平均年龄59±16岁)中,7,811人(7.8%)患有AF。单基因致病变体在所有年龄组均与AF相关,在<45岁组关联性最强(比值比2.1[95%CI 1.2-3.2];P=0.007)。相反,多基因风险评分在最年轻组未显示关联性(比值比1.0[0.9-1.2];P=0.650),但在45-60岁和>60岁组均显著相关(比值比1.3[1.2-1.4];P<0.001)。临床因素与AF显著相关(C指数0.84[0.83-0.84];P<0.001),增加单基因和多基因数据仅带来边际改善(C指数0.86[0.86-0.87];P<0.001)。基于风险的时间事件分析显示,单基因变体与发病年龄提前相关,而多基因风险评分未显示与发病年龄的关联性。

结论:

在这项大规模横断面研究中,单基因变体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与AF相关,尤其在年轻群体中作用显著,而多基因风险仅在老年群体中具有相关性。尽管遗传信息对现有临床风险因素的预测能力提升有限,但单基因变体确实与AF患者的早发年龄相关。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