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时将于东部时间11月2日星期日凌晨2:00结束。
随着美国人"回拨"时钟以适应即将到来的较短、较暗的白天,关于调整时钟是否真的有益的争论仍在持续。
尽管大多数国家不实行夏令时,但北美和欧洲许多地区仍在延续这一每年两次的传统,该传统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旨在延长夏季白天时间并节约能源。
然而如今,这一已有百年历史的做法正引发科学家、健康专家甚至政治家对潜在安全问题和健康风险的广泛讨论。
调整时钟已被证实与交通事故、睡眠障碍、季节性情感障碍(SAD)以及心脏病发作存在关联。
斯坦福医学院研究人员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这种每年两次的时钟调整不仅扰乱昼夜节律,还干扰其调控的生理过程,进而影响整体健康状况。
通过模拟光照条件,研究人员比较了永久采用标准时间、永久采用夏令时以及常规年度时钟调整对健康的综合影响。
他们估计,永久实行标准时间效益最为显著,每年可预防约30万例中风病例,并使肥胖人数减少260万。而永久夏令时则能产生约三分之二的同等积极效果。
该研究结果已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我们发现保持标准时间或夏令时绝对优于每年调整两次,"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和行为科学教授、该研究高级作者杰米·泽策尔(Jamie Zeitzer)博士在新闻稿中表示。
"标准时间增加了白天更早的光照暴露,有助于维持昼夜节律的稳健输出,"泽策尔向Healthline解释道。
昼夜节律对健康结果的影响
为评估昼夜节律紊乱的生理影响,研究人员分析了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县级数据。
他们考察了以下健康状况的患病率:
- 关节炎
- 癌症
-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 冠心病
- 抑郁症
- 糖尿病
- 肥胖
- 中风
预测模型显示,永久标准时间将使全国肥胖率降低0.78%,中风患病率降低0.09%,这两种健康问题均受昼夜节律影响。
这意味着美国肥胖人数将减少260万,中风病例减少30万。
若实施永久夏令时,肥胖人数将减少170万,中风病例减少22万。
模型未显示与昼夜节律无关的健康问题(如关节炎)存在显著差异。
"昼夜节律如同管弦乐队的指挥,通过强大的中央节律系统协调身体各器官同步运作,"泽策尔解释道。
"通过规律接触清晨阳光形成的更强健节律,能优化包括代谢和心血管系统在内的器官功能。"
丰塔纳山谷橙县医疗中心MemorialCare外科体重管理中心医疗主任米尔·阿里(Mir Ali)医学博士表示,他对研究结果感到意外,特别是仅一小时时钟调整对整体健康的广泛影响。阿里未参与此项研究。
"先前研究已证实夜班工作对健康的不利影响,本研究进一步支持了稳定日照时间表的益处。虽然效果看似有限,但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更精准界定其影响,"阿里向Healthline表示。
阿里认同研究结论,指出昼夜节律紊乱不仅影响睡眠,还会干扰新陈代谢和激素调节,并导致免疫系统抑制,进而波及多个器官系统。
"即使仅一小时的时差变化,也会改变阳光暴露模式,从而扰乱昼夜节律。这种节律紊乱正是引发上述健康问题的根源,"阿里强调。
昼夜节律紊乱如何影响心脏健康
拉古纳山MemorialCare Saddleback医疗中心结构心脏病项目医疗主任陈成汉(Cheng-Han Chen)医学博士解释了昼夜节律紊乱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陈博士同样未参与该研究。
"我们身体的自然昼夜节律调控着心血管系统的诸多关键功能,包括血压、心率和新陈代谢,节律紊乱会对心脏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他向Healthline说明。
"心血管功能的多项指标会随昼夜节律波动,这主要源于皮质醇和肾上腺素的特定周期性变化,"陈博士补充道。
他指出,这些自然波动对维持健康心血管功能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不规律工作时间、轮班制度或睡眠模式等导致的昼夜节律紊乱,会增加高血压、肥胖和心律失常风险。
"这最终可能导致心脏病发作、心力衰竭或中风等心血管疾病风险上升,"陈博士警告。
是否应取消夏令时?
近期取消夏令时的政治努力已告失败,这意味着美国人将在可预见的未来继续在春秋两季调整时钟。
"下一步需要召集各领域专家,全面评估不同时间政策带来的综合影响,"泽策尔表示。"包括了解时间政策对运动、饮食、安全及经济等方面影响的专业人士。"
在针对季节性时间调整的潜在健康危害开展更多研究前,心血管疾病患者应采取额外预防措施。
"'春季前进'导致的一小时睡眠减少会严重扰乱身体昼夜节律。对患有基础慢性疾病的患者而言,这足以引发心脏病发作或中风等重大心血管事件,"陈博士强调。
为适应今年秋季新的睡眠-清醒周期,增加白天自然光照暴露有助于促进优质睡眠并防止昼夜节律紊乱。
健康生活方式习惯,如坚持均衡饮食和规律运动,也被证实能改善睡眠质量。
建议每晚保证7-9小时睡眠。今年秋季调时前的几天,可尝试稍晚入睡以平缓过渡。
若患有慢性疾病且担忧睡眠对健康的影响,应咨询医生或心脏病专家。
"本研究为消除年度夏令时调整对国民健康的潜在益处提供了宝贵依据,"陈博士总结道。
"即使健康指标的微小改善,也可能为数百万人带来积极影响。"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