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德国准备从夏令时过渡到标准时间,调整时钟一小时的做法持续引发公众讨论。许多人报告经历不适或日常作息被打乱,常将这种转变描述为“社会时差”。尽管存在这些担忧及欧洲各地关于取消时间变更的持续争论,焦点也转向了潜在的健康影响,特别是心脏病等心血管事件。
早期研究,包括2008年发表在知名医学期刊上的一项被广泛引用的报告,曾提示春季节日时间变更后心脏病发作率可能略有上升。其解释是睡眠剥夺和昼夜节律变化可能暂时影响心血管健康。后续分析,包括2024年发表的系统性综述,也指出夏令时开始后数日内风险存在小幅上升。然而,这些研究在结果和方法上差异显著。
然而,最新证据挑战了时间变更与心脏病发作存在显著关联的观点。杜克大学医院(Duke University Hospital)研究人员新近发表的横断面研究,利用美国胸痛心肌梗死登记库(Chest Pain MI Registry)数据,分析了2013至2022年间超过16.8万例住院病例,聚焦春秋两季年度时间变更前后的三周时期。
研究结果显示,在时间变更前、期间和之后的几周内,急性心肌梗死(心脏病发作)患者比例保持一致。春季变更当周有17.0%的患者出现心脏病发作,而前一周为16.9%,后一周为16.7%。秋季也观察到类似趋势,三周内比例在16.2%至16.7%间窄幅波动。此外,研究未发现这些时期患者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住院后的临床结果也无偏差。
研究人员强调,与所有回顾性研究一样,该分析无法确立明确的因果关系。他们特别指出2020年是个例外,心脏病发作率模式出现偏差,可能受新冠大流行相关因素影响。研究表明,季节性流感爆发或呼吸道疾病等外部因素可能在特定时期干扰心脏病发作率,使得难以将变化 solely归因于调整时钟的做法。
总体而言,现有证据表明,夏令时与标准时间之间的转换并不会显著增加心脏病发作风险。尽管个体可能经历日常作息的暂时中断,但对更广泛人群健康的影响,特别是心脏事件,似乎微乎其微。关于时间变更必要性的争论可能持续,但最新研究不支持该做法会导致重大心血管风险的担忧。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