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腔细菌如何加剧心梗?日常护牙能降低风险吗?
近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在《循环》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引发了广泛关注,该研究首次揭示了五种口腔细菌与心肌梗死之间的直接关联,为心梗防治带来了全新的方向。
口腔与心脏的“隐形桥梁”:病原菌如何引发心梗恶化?
研究团队通过小鼠模型和临床观察发现,牙龈卟啉单胞菌、具核梭杆菌、生痰月形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平常拟杆菌这五种口腔细菌在牙龈斑块中大量繁殖后,会破坏口腔黏膜屏障,进而进入血液循环。这些细菌就像一群“入侵者”,激活颈部淋巴结中的B细胞,还会诱导心脏梗死区域的巨噬细胞释放促炎因子,如IL-6、TNF-α等。以心肌梗死合并牙周炎患者为例,他们血液中CXCL13水平显著升高,这直接反映了B细胞的活化程度。 这种机制很好地解释了为何牙周炎患者心梗后恢复更差。细菌引发的持续炎症就像一堵“墙”,阻碍了心脏的自我修复,导致心脏功能障碍加重。研究团队通过清除小鼠牙周细菌后,心梗加重现象消失,进一步验证了“口腔-心脏轴”的致病性。
临床证据与个体化防治策略:口腔细菌加剧炎症,日常护理可护心
在临床研究中,36名心梗患者与36名合并牙周炎的心梗患者对比鲜明。后者血液中促炎性B细胞数量是前者的2.3倍,TNF-α和IL-6水平分别高出41%和35%。这充分表明,口腔细菌的存在直接加剧了炎症反应,而且炎症程度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 对于个人来说,日常口腔护理是预防心梗的重要一步。每日刷牙两次、使用牙线清洁牙缝,能显著减少牙龈斑块中的病原菌数量,降低心梗风险或减轻病情。研究建议,心梗患者应同步接受牙周健康评估,尤其要针对上述五种细菌进行检测与治疗,可通过抗生素或局部抗菌疗法控制感染。
未来治疗方向与公众健康启示:开辟新路径,强化口腔健康理念
这项研究为心梗治疗开辟了新路径。未来,可能会开发靶向口腔微生物的干预措施,比如设计抑制B细胞募集的药物,或者通过调节口腔菌群平衡来减少致病菌定植。此外,CXCL13等生物标志物的监测有望成为评估心梗患者炎症程度的工具,指导精准治疗。 对公众而言,该研究强化了“口腔健康即全身健康”的理念。像糖尿病、吸烟等本就增加心梗风险的个体,若合并牙周炎,心脏受损风险可能显著上升。定期牙科检查、及时治疗牙周疾病,或许会成为预防心血管事件的重要一环。 浙大团队的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对心梗病理机制的理解,更将口腔健康管理提升至心血管疾病防控的关键地位。未来,通过牙科与心脏病学等跨学科合作,有望实现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预防”的转变,帮助高危人群降低心梗的严重程度和复发风险。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