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莱德大学心脏健康领域的领导者通过心脏基金会年度资助计划获得额外研究支持。
阿德莱德医学院的乔纳森·阿里亚拉特南博士和彼得·普萨利斯教授因其在心血管研究领域的创新性、领导力和专业才能获得认可。
阿里亚拉特南博士同时担任心律失常研究中心研究负责人,通过博士后奖学金项目获得17.12万澳元资助,用于研究亚临床心力衰竭治疗项目。此外,他还凭借保罗·科纳奖获得2万澳元额外资助,该奖项旨在表彰最具创新性的两位男性研究员。
阿里亚拉特南博士表示:"心房颤动(AF)仍是澳大利亚乃至全球最常见的心脏心律失常。尽管近年来AF治疗取得快速进展,但其患病率及相关医疗成本仍呈指数级增长。此前研究显示,近四分之三的AF患者基于心脏压力侵入性测量结果,存在射血分数保留的亚临床心力衰竭(HFpEF)。尽管缺乏临床心力衰竭的明显症状,但伴有AF和亚临床HFpEF的患者运动能力更差、症状负担更重且生活质量显著降低。临床医生对AF患者中亚临床HFpEF的认知严重不足,而这一现象可能为AF治疗提供新型靶点。本研究项目旨在探究通过靶向亚临床HFpEF能否改善AF患者的治疗效果。"
普萨利斯教授通过基金会先锋资助计划获得14.9万澳元,该计划旨在为创新概念的可行性测试提供资金支持,用于研究心肌梗死后克隆性造血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疾病的影响。
普萨利斯教授指出:"本项目将重点解决关键知识缺口:研究不确定潜能的克隆性造血(CHIP)突变即使含量较低,是否会导致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斑块更快速生长。为高效完成研究,我们将利用正在进行的300名患者研究中的血液样本,通过光子计数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重复成像,追踪心肌梗死后首年残留斑块生长情况。在该资助支持下,我们将对血液DNA进行CHIP基因测序以检测和量化突变,并同步开展其他血液炎症指标测量。研究结果将阐明CHIP如何与斑块进展及心肌梗死后失控性炎症相关联,从而解释其与不良预后的关联机制。这可能推动未来临床试验,验证抗炎药物等新疗法能否阻止CHIP患者的斑块进展,并为临床实践引入CHIP检测奠定基础,从而识别心肌梗死后高风险人群,使其受益于更精准的靶向治疗以改善预后。"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