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与总结
颅内血管直径的影像学参考值获取困难,因其随性别、身高和体重变化。脑血管造影术通常仅用于严重脑血管疾病患者,而这些疾病本身会影响血管直径。本研究分析了来自单一神经血管中心的1010例当代脑血管造影数据,记录14条基底脑动脉直径、检查年龄、性别和基础疾病。
研究发现,左颈总动脉直径存在显著性别差异(p<0.001):男性平均3.23mm(n=361,标准差0.49),女性平均3.09mm(n=645,标准差0.52)。该数据集可用于计算特定疾病的个体血管指数,例如通过比较右侧大脑中动脉与左侧或同侧颈动脉的直径比值,评估其与颅内动脉瘤的关联性。此外,该数据集适用于机器学习程序训练,可开发缺血性卒中或脑出血预测模型。
研究方法
血管直径测量由单一检查者(TG)在院内放射科工作站完成。选择显影良好的动脉期图像,手动放大至合适尺寸后,在血管分叉附近选取直线段进行测量。测量工具与血管壁平行对齐后读取毫米单位数值。软件(IDS7 version 25.1, Sectra AB, 瑞典林雪平)基于像素尺寸和射线源放大系数计算直径。
除后交通动脉采用侧位投影外,其余动脉均在正位投影(AP投照)下测量。具体测量位置包括:颈总动脉末端段(颈动脉T型分叉近端3-5mm)、大脑中动脉M1段(颈动脉T型分叉远端3-5mm)、前动脉A1段(颈动脉T型分叉远端3-5mm)等。
数据记录
所有数据以SPSS 29格式保存,包含患者年龄(年)、性别(出生时记录)及血管造影适应症分类(8大类)。血管名称缩写如:L_ICA(左颈内动脉)、R_MCA(右大脑中动脉)等。直径缺失值定义为"0"(未显影)或"-1"(结构遮挡)。
技术验证
为排除观察者偏倚,所有测量由同一检查者完成。通过与资深神经外科医生(UN)的交叉验证,确认测量方法可靠性。数据集包含1010名患者(平均年龄53.36岁±14.3),其中女性648例(53.9岁),男性362例(52.4岁)。主要适应症为颅内动脉瘤(42.4%偶然发现,34.4%蛛网膜下腔出血后)。
数据应用
该数据集具有三大应用价值:1)建立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个体化血管指数;2)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动脉瘤破裂风险预测模型;3)指导脑血管痉挛的精准治疗决策。通过线性回归分析(r²值及回归系数接近零),证实血管测量不存在技术偏差。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