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就像一座精密的“工厂”,神经元是里面“干活的机器”,血管是“输送养分的管道”。脑萎缩是神经元持续退化的慢性过程,脑梗塞是血管突然阻塞的急性事件,两者在发病机制、表现和应对方法上有本质区别。
慢性退化与急性损伤的病理差异
脑萎缩属于神经退行性病变,从30岁开始,正常人每年会自然流失约0.2%的脑容量。这种慢慢变化就像老房子的自然风化,主要是神经元数量减少、突触连接变弱。到70岁时,正常人脑容量可能减少约10%,但病理性脑萎缩会比这多很多。
脑梗塞属于脑血管意外,80%是血栓堵住血管导致的,20%是身体其他部位的栓子(比如心脏里的血栓)掉下来卡住血管引起的。这种急性损伤就像高速公路突然塌方,一旦血管堵了,脑组织得不到血供,几分钟到几小时内就会出现不可逆的损伤,及时打通血管是关键。
症状特征的时程分野
脑萎缩的表现是慢慢发展的:
- 早期:记不住常用密码、红绿灯变了才反应过来、没原因的情绪忽高忽低;
- 中期:想不起词、走路不稳、没法完成复杂任务(比如做饭时同时炒菜和熬粥);
- 晚期:找不到回家的路、性格变了(比如以前温和的人变得暴躁)、什么都记不住。
脑梗塞的症状是突然出现的:
- 突然一侧胳膊腿没力气甚至动不了;
- 说话含糊不清,或者听不懂别人的话、自己也说不出来;
- 看东西缺了一边(比如左边的东西看不见);
- 犯困、昏迷,甚至抽风。
大概80%的患者会有身体某一部分的功能问题,20%可能会昏迷或嗜睡。
影像诊断的互补应用
现在的影像技术能精准区分两种病:
- CT扫描:对急性脑梗塞的“低密度病灶”很敏感,发病4-6小时后能查出来,但早期脑萎缩的小变化查不出来;
- MRI检查:能清楚看到脑梗塞的“高信号病灶”,还能看出脑萎缩的脑沟变宽、脑室变大;
- 灌注成像(比如脑血流图):能查到脑梗塞区域的血流断了,而脑萎缩区域是长期血流慢慢减少。
临床上通常先做CT初步排查,再用MRI确诊。
治疗原则的策略分野
脑梗塞治疗强调“时间窗”:
- 超急性期(发病0-4.5小时内):可以用静脉溶栓或者血管内取栓;
- 急性期(4.5-24小时):会用抗血小板的药(比如阿司匹林)和保护神经的治疗;
- 恢复期(24小时后):主要是预防复发,比如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必要时用抗凝药。
脑萎缩管理重点是延缓进展:
- 控制基础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这些会伤害血管的疾病要管好;
- 补充营养:比如维生素B族、抗氧化的东西(比如花青素);
- 认知训练:比如做记忆游戏、练习做复杂一点的任务;
- 物理治疗:比如练平衡、矫正走路姿势。
所有治疗都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预防措施的双轨策略
针对脑萎缩的预防重点:
- 饮食:推荐地中海饮食,多吃深海鱼、坚果、橄榄油,能降低30%的风险;
- 运动: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
- 学新东西:比如学乐器、学第二门语言,能延缓发病;
- 社交:每周至少3次和人打交道,保持大脑“网络”活跃。
脑梗塞的预防核心:
- 控血压:尽量保持在140/90mmHg以下,收缩压每降10mmHg,风险下降24%;
- 控血糖:空腹血糖尽量低于6.1mmol/L,糖化血红蛋白低于7%;
- 调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尽量低于2.6mmol/L,他汀类药能降低30-40%的风险;
- 查血管:40岁以上的人,建议每年查一下脑血管的功能。
特殊人群要注意:
- 高血压患者:收缩压每降10mmHg,脑萎缩的风险下降4%;
- 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每降1%,脑梗风险降低15%;
- 久坐的人:每坐1小时起来动5分钟,促进脑血流;
- 老年人:建议查一下平衡能力,预防跌倒导致的脑损伤。
总之,脑萎缩是慢慢发展的“神经退化”,脑梗塞是突然发生的“血管堵塞”,不管是预防还是治疗,都要根据它们的特点来。早发现、早干预,才能更好地保护大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