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强度过高"?冠脉搭桥术新研究颠覆指南
马德里——最新TACSI随机试验证实,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不仅未改善临床预后,反而显著增加出血风险。
瑞典哥德堡萨尔格伦斯卡大学医院的Anders Jeppsson博士在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上报告,接受替格瑞洛(Brilinta)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其包含死亡、心肌梗死、中风或再次血运重建的复合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4.8%),与单独使用阿司匹林组(4.6%)无显著差异(HR 1.06,95%CI 0.72-1.56,P=0.77)。但联合治疗组的大出血风险增加超过两倍,净临床获益转为负向。
这项旨在验证"替格瑞洛+阿司匹林"组合优越性的研究,意外挑战了美欧现行临床指南。挪威奥斯陆大学医院的Dan Atar教授在新闻发布会指出,现有指南主要基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证据,而CABG人群始终缺乏高质量证据支持。
"生物学角度分析,CABG患者可能并不需要如此强效的抗血小板治疗——因为我们清除了冠状动脉全部病变区域,"Jeppsson向MedPage Today解释,"而支架植入患者确实需要更强效的抗血小板治疗,尽管随着PCI术后短期DAPT方案的普及,这种情况也在改变。"
这项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研究纳入北欧22家心脏外科中心共2201例ACS患者,随机接受替格瑞洛+阿司匹林联合治疗(n=1101)或单药阿司匹林治疗(n=1100)。受试者平均年龄66岁(EuroSCORE II 1.6%),女性占比14.4%,糖尿病患者占27.5%。其中57.6%为非ST段抬高型心梗,32.1%为不稳定型心绞痛,10.2%为ST段抬高型心梗。
研究同时揭示:联合治疗组因不良反应停药者是单药组的3倍。主要研究者指出,术后房颤使用口服抗凝药患者为避免三联抗栓治疗,以及替格瑞洛引发的呼吸困难和出血等副作用,是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尽管对64.5%联合治疗组和79.0%单药组(依从性>80%)的修正分析结果与主要分析一致,但替格瑞洛停药率高显著降低统计效能。
关键次要终点"净不良临床事件"(包含主要终点事件或大出血)显示,联合治疗组风险升高45%(9.1% vs 6.4%,HR 1.45,95%CI 1.07-1.97)。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中国开展的CABG研究曾显示,替格瑞洛+阿司匹林组在5年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低于单药组,提示需要更长期随访观察。TACSI研究将继续随访受试者至10年,其中部分亚组将进行为期36个月的移植血管通畅率评估。
麦克马斯特大学的John Eikelboom教授在讨论环节强调,现有中等质量证据已表明,CABG术后DAPT未能降低重大心血管事件。他建议常规使用阿司匹林单药治疗,仅在特定患者中考虑DAPT维持移植物通畅。Jeppsson补充指出,接受血栓内膜剥除术的患者可能也是DAPT适用人群,但最终是否改变临床指南仍需进一步讨论。
研究者指出,开放标签设计和阿司匹林剂量可能未影响结果,但大出血定义仅基于住院数据,可能低估轻度出血事件。Eikelboom同时指出,实际事件发生率低于预期和仅12个月的随访期,进一步限制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