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应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重新定义为“闭塞型心肌梗死”?Does STEMI Need a Rebrand to ‘Occlusion MI’?

心脑血管 / 来源:www.medscape.com美国 - 英语2025-08-21 14:55:11 - 阅读时长3分钟 - 1259字
本文探讨了是否应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重新定义为"闭塞型心肌梗死(Occlusion MI)"的学术争议,分析了当前诊断体系的局限性,讨论了心电图诊断标准的临床缺陷,提出了结合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可穿戴设备监测、生物标志物检测等新兴技术的解决方案,并通过TRITON-TIMI研究、单导联ECG等临床数据佐证观点,最终指向更精准的心血管疾病诊疗范式革新。全文涵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策略、心肌梗死分型争议、院前急救优化等核心议题。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闭塞型心肌梗死诊断范式临床实践技术创新分型标准未来诊疗范式家庭化诊断AI辅助诊断肌钙蛋白检测
是否应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重新定义为“闭塞型心肌梗死”?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范式的革新探讨

Robert A. Harrington博士、Manesh R. Patel博士与C. Michael Gibson博士在《Medscape Cardiology》节目中深入探讨了是否需要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重新定义为"闭塞型心肌梗死"的临床争议。

诊断范式的历史沿革

当前争议源于发表在《JACC: Advances》的前沿综述。三位专家指出,以心电图ST段抬高作为诊断金标准存在显著局限性,可能导致约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闭塞动脉漏诊,特别是后壁心梗这类ST段压低的病例。在TRITON-TIMI研究中,此类患者平均耗时29小时才接受介入治疗,最短也有9小时延误。

Gibson博士强调:"从Q波作为诊断指标到STEMI范式是医学进步,但现在必须突破现有框架。我们的数据证实,前壁ST段压低病例中存在大量闭塞动脉,这种以ST段抬高为核心的诊断体系已导致大量血管闭塞被漏诊。"

临床实践的困境

Patel博士指出该范式带来的双重影响:"ST段抬高标准确实推动了急性心肌梗死(AMI)救治质量提升,'门-球时间'作为质控指标显著提高了治疗效率。但这也带来'假警报'问题,目前仍有30%-40%的急诊介入被证实为非闭塞病变。"

三位专家共同探讨了急诊介入决策标准:

  1. 确认闭塞动脉
  2. 心包积液穿刺需求
  3. 低血压状态
  4. 辅助设备需求
  5. 器官捐献等特殊情况

技术创新的突破方向

  1. 家庭化诊断:Gibson团队研发的单导联ECG设备在巴西研究中实现90%的闭塞动脉检测准确率,结合HeartBeam矢量心电图技术可有效识别后壁心梗。
  2. 可穿戴监测:植入式连续监测设备可在30分钟内将患者送医,检测到5%的无症状心梗病例。Binah.ai戒指式设备已能检测多种生物标志物。
  3. AI辅助诊断:基于大语言模型的AI系统通过分析血管造影与心电图数据,可识别传统ST段抬高未能发现的闭塞病变。

分型标准的革新思考

研究团队提出:

  •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存在显著异质性,闭塞动脉组不良事件率达8.9%,显著高于开放动脉组的2.6%
  • 应重新定义NSTEMI分类体系,建立"非闭塞型血管病变"新范式
  • 强调肌钙蛋白检测在家庭场景的应用价值,开发唾液/汗液检测新技术

未来诊疗范式展望

三位专家达成共识:

  1. 临床决策仍需保持医师主导,但应整合AI辅助诊断
  2. 推进"家庭-救护车-导管室"的诊疗链路优化
  3. 发展即时介入治疗方案(如院前注射IIb/IIIa抑制剂)
  4. 采用综合终点指标评估治疗效果,包括梗死面积、死亡率、卒中率等

Harrington博士总结:"我们需要建立更精准的'闭塞型心肌梗死'诊断体系,这不仅是术语革新,更是整合现代技术的诊疗范式变革。最终目标是让患者在出现症状时就能启动家庭化诊断,并通过智能设备将诊疗数据实时传输给医疗团队。"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