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发作时,能不能准确判断原因,直接关系到生命安全——心肌梗死和消化系统疾病的症状特别像,学会科学区分能大大减少误诊风险。
一、疼痛特征对比:定位与伴随症状是关键
心肌梗死最典型的表现是胸骨后像被重物压着一样疼,或者觉得胸口发紧。大概60%下壁心梗患者会放射性地疼到上腹部,很容易跟胃病混。但心梗的疼有几个明显特征:
- 疼得越来越厉害:持续超过20分钟,而且越疼越重;
- 往其他地方串着疼:可能传到左肩、下巴或者后背;
- 身体跟着出状况:冒冷汗、恶心,或者喘不上气;
- 躺平更难受:平躺着疼得更厉害,坐起来能稍微好点。
胃食管反流的疼一般在胸口下方(剑突下),像火烧一样,跟吃饭有关,还会反酸、打嗝。食管痉挛也会导致胸骨后绞痛,但大多跟情绪波动有关,含点硝酸甘油能缓解。
二、疼痛时程与预警信号
急性心梗的疼通常超过30分钟,含硝酸甘油也没用。2023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的研究发现,大概34%的患者心梗前3-5天会出现“预警心绞痛”,比如:
- 每天发作的次数变多;
- 每次疼的时间延长到15-20分钟;
- 疼得比以前更厉害。
普通心绞痛一般疼5-15分钟,休息或者吃药就能完全好。要特别注意糖尿病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疼,只觉得浑身没劲儿、恶心。
三、胸痛鉴别诊断要点
还要重点区分这些病:
- 胆囊问题:右上腹疼,按压胆囊位置会更疼(墨菲氏征阳性);
- 主动脉夹层:突然出现撕裂样的剧烈疼痛,疼的位置会跟着呼吸变;
- 肋软骨炎:疼的地方一按就疼,动的时候更厉害;
- 精神心理问题:症状变来变去,还会大喘气(过度换气)。
判断心梗的核心是这三个“信号组合”:胸骨后像被压着一样疼+往左胳膊串着疼+冒冷汗、恶心之类的反应。出现这三个组合,立刻启动急救。
四、院前急救标准化流程
胸痛发作时,立刻做这几件事:
- 马上打急救电话,别自己开车或者走路去医院;
- 如果没有不能吃阿司匹林的情况,嚼碎吃阿司匹林;
- 半躺着休息,别让脖子窝着,保持呼吸顺畅;
- 留意自己或家人的意识、呼吸和心跳。
2022年美国心脏协会的指南提醒,用正规医疗级的心电图设备记录发作时的心脏情况,对后面治疗很有帮助。一定要记住,发病后的120分钟是“黄金救治期”。
五、长期风险管理策略
预防心梗要管好这些“危险因素”:
- 控制血压:尽量保持在130/80mmHg以下;
- 管好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要低于2.6mmol/L;
- 监控血糖:空腹血糖别超过6.1mmol/L;
- 规律运动: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比如快走、慢跑);
- 睡够觉:每天保证7-8小时的好睡眠。
欧洲心脏病学会2023年的研究发现,长期熬夜会让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27%。建议40岁以上的人每年做一次心电图和颈动脉超声检查。
六、女性特殊预警信号
女性心梗的表现更“不典型”:
- 68%的患者会莫名觉得特别累;
- 52%的人会有消化道问题(比如恶心、胃痛);
- 38%的人只觉得肩背不舒服。
这跟女性雌激素水平变化影响血管反应有关。更年期女性要特别注意查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要是一直胸闷,必须马上去医院。
判断胸痛的原因,需要结合症状、心电图和血液里的生物标志物一起看。学会科学自救、及时找医生,是降低心梗死亡风险的关键。平时管好危险因素,定期做心血管检查,能有效预防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