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改变可减少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复发Lifestyle Changes Reduce AF Recurrence After Ablation | AJMC

环球医讯 / 心脑血管来源:www.ajmc.com澳大利亚 - 英语2025-10-31 14:50:11 - 阅读时长5分钟 - 2035字
一项发表在《JAMA心脏病学》上的新研究证实,对接受射频消融术的症状性心房颤动患者实施积极的生活方式和风险因素管理(LRFM)可显著降低心房颤动复发率。该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ARREST-RF结果显示,LRFM组患者在术后12个月的无心律失常率为61.3%,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的40%,风险比达0.53;同时LRFM组在症状频率、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方面均有显著改善,且体重、腰围和收缩压等心肌代谢指标更为理想。研究由澳大利亚多个医疗中心开展,强调除导管干预外,针对风险因素的综合管理对维持长期窦性心律具有关键价值,为心房颤动患者提供了重要的非药物治疗策略。
射频消融术心房颤动生活方式改变心脏健康复发风险心肌代谢风险因素症状负担LRFMUC组窦性心律维持
生活方式改变可减少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复发

作者:萨布丽娜·麦克里尔(Sabrina McCrear)

事实核查:罗斯·麦克努尔蒂(Rose McNulty)

射频消融术后积极控制生活方式和风险因素可显著降低心房颤动复发并改善心脏健康。

根据发表在《JAMA心脏病学》(JAMA Cardiology)上的一项新研究,对接受射频消融术的症状性心房颤动(AF)患者进行积极的生活方式和风险因素管理(LRFM)被发现能显著减少心房颤动(AF)的发生。

心房颤动的患病率和疾病负担正在增加,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他心脏风险因素的影响,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和心力衰竭。导管射频消融术是一种治疗心房颤动的知名有效疗法,可以减少复发并改善临床终点。导管射频消融术也被视为对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有效治疗,但对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患者未见改善效果。

可改变的心脏风险不仅增加了心房颤动的患病率,还增加了复发的风险。研究人员预测,通过积极的LRFM,患者可能通过缓解心脏代谢合并症来降低心房颤动进展和复发的风险;然而,需要更多研究来确定其影响。

这项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临床试验ARREST-RF评估了2014年7月2日至2017年9月7日期间接受连续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的患者,并进行了12个月的随访。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配到LRFM组或常规护理(UC)组。LRFM组每3个月参加一次医生指导的LRFM诊所。他们在家中每天测量两次血压,并接受结构化的、激励性的、面对面的、目标导向的减重计划。

相比之下,UC组仅获得风险管理信息,包括关于健康、营养和运动指南的书面和口头建议,但未加入LRFM诊所。

LRFM对心房颤动患者的影响

最终队列包括122名平均年龄为60岁的患者,其中40名为女性,82名为男性。62名患者随机分配到LRFM组,60名分配到UC组。

导管射频消融术后12个月,LRFM组62名患者中有38名保持无心律失常状态,而UC组60名患者中仅有24名。事件发生时间分析中的风险比为0.53(95% CI,0.32-0.89),从而证明与UC组相比,LRFM组的复发率显著降低。

两组的心房颤动负担几乎不存在。在12个月随访期间的3个检查点中,这一负担保持不变。然而,LRFM组62名患者中有10名需要重复消融,UC组60名患者中有16名需要重复消融。在12个月随访结束时,LRFM组62名患者中仅有13名报告没有任何心房颤动相关症状,而UC组60名患者中仅有3名。

总体而言,与UC组相比,LRFM组在症状频率(平均差异,-2.8分;95% CI,-3.8至-1.9)、持续时间(平均差异,-2.4分;95% CI,-3.5至-1.2)和发作严重程度(平均差异,-0.8;95% CI,-1.5至-0.1)方面,导管射频消融术后症状负担更低。

在心肌代谢风险因素方面,LRFM组更有利,与UC组相比,他们在12个月时体重、腰围和收缩压更低。

在12个月随访中,两组均未观察到严重不良事件。然而,LRFM组有2名患者出现手术性心包积液或假性动脉瘤,而UC组有1名患者出现心包炎。此外,UC组2名患者和LRFM组3名患者出现后壁温度升高,从而限制了导管射频消融术。

下一步研究

该研究因其缺乏普遍性而受到限制,因为它在澳大利亚的多个中心进行。因此,其可行性可能无法推广到其他地理区域、医疗保健系统或文化与种族多样化的群体。此外,目标LRFM组件较为宽泛,因此对特定风险因素个体贡献的洞察有限。

研究作者总结道:"这些发现强调,除了基于导管的干预外,解决渐进性重塑的LRF驱动因素对于实现最长期窦性心律维持率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Pathak RK, Elliott AD, Lau DH, et al. Aggressive risk factor reduction study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implications for ablation outcomes: the ARREST-A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Cardiol.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9, 2025. doi:10.1001/jamacardio.2025.4007
  2. Oraii A, McIntyre WF, Parkash R, et al. Atrial fibrillation ablation in 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vs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AMA Cardiol. 2024;9(6):545–555. doi:10.1001/jamacardio.2024.0675

【全文结束】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