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德里举行的欧洲心脏病学会(ESC)2025年大会上,发布了涵盖血脂异常、妊娠期心血管疾病、瓣膜性心脏病、心肌炎与心包炎以及心理健康等领域的多项新修订临床指南。这些更新反映了当前最新临床证据与专家共识,为改善各类复杂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效果提供了及时指导。
《2025年血脂异常管理指南》重点聚焦通过优化血脂控制降低心血管风险的策略,特别针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癌症及艾滋病患者群体。该指南引入新型SCORE2和SCORE2-OP风险预测算法,用于更精准评估患者10年内心血管事件风险,并继续推荐通过健康饮食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对于他汀类药物不耐受患者,明确建议使用贝培多酸等新型降脂药物。
在妊娠期心血管疾病管理方面,新版《2025年ESC妊娠期心血管疾病指南》摒弃了既往高风险患者应避免妊娠的建议,转而倡导由多学科团队通过透明沟通、个性化咨询和共同决策模式开展管理。指南特别强调妊娠期心脏团队在维护母婴身心健康中的作用,规范了孕期胆固醇、血压及遗传性心脏病药物使用原则,并建议心移植患者至少推迟一年再考虑妊娠。
针对瓣膜性心脏病领域,《2025年ESC/EACTS瓣膜病管理指南》响应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等微创技术进步,建议扩大其临床应用。指南强化了多学科心脏团队在决策中的核心地位,新增性别特异性诊疗考量,并系统规范了多发性瓣膜病变的诊断流程。3D超声心动图、心脏CT及磁共振等先进影像技术的应用价值得到重点强调。
首次发布的《2025年心肌炎与心包炎管理指南》创新性地提出"炎症性心肌心包综合征"这一统合诊断概念,并提供临床决策流程图。指南包含运动康复指导、警示标志清单及遗传检测适用情形等实用内容,特别提出生物标志物在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在心理健康领域,ESC发布首部《心血管疾病与心理健康临床共识声明》,强调两者间的双向关联。建议在常规心血管诊疗中系统筛查心理健康问题,同时要求对接受精神疾病治疗的患者定期评估心血管风险,并呼吁建立标准化筛查治疗路径。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