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临床数据发现,心肌炎的发病越来越年轻化,而且大多数病例是病毒感染诱发的。这种病藏得比较深,早期症状跟普通感冒特别像,不少人因此耽误了治疗。研究显示,病毒性心肌炎的潜伏期一般是7到14天,这期间可能会出现一些特征表现。
当病毒攻击心肌时,身体会发出三类预警信号:首先是全身反应,比如发烧超过3天老不好、脖子上的淋巴结肿起来、肌肉莫名酸痛;其次是心脏相关的症状,比如安静的时候突然心慌、晚上睡觉出很多汗、胸闷还带着肩背疼;还有神经肌肉方面的表现,大概四成患者会出现眼皮耷拉、吞咽费劲这类像神经肌肉传导有问题的情况。
现代医学已经有了多维度的诊断体系,最新研究让诊断变得更准确。目前常用的检查手段有这几种:
心脏超声弹性成像技术 通过检查心肌组织的硬度变化,能比传统超声早2到3天发现心肌水肿。检查时医生会从胸骨旁边的位置观察心脏壁的运动情况,正常心肌收缩时会增厚30%以上,要是早期有炎症,这个数值可能降到15%到20%。
高敏肌钙蛋白检测 这是一种新型的生物标志物检查,敏感度超过90%。如果出现症状,建议6小时内去专科医疗机构抽血。要注意的是,这个指标每个人可能不一样,女性的平均峰值比男性低,得结合具体情况综合判断。
心脏核磁延迟增强扫描 能精准找到心肌纤维化的部位,最新研究说它能检测到小于5mm的病变。检查时需要静脉打造影剂,整个过程大概40分钟,如果有幽闭恐惧症,可以考虑用点镇静剂帮忙。
不同人群要采取不同的预防方法。儿童和青少年要按时打常规疫苗,尤其要注意防肠道病毒;成年人特别是30到45岁的,建议定期做心电图加颈动脉超声筛查;爱运动的人要警惕异常疲劳后出现的心律失常,研究显示剧烈运动后肌钙蛋白升高的比例有17%;营养方面,维生素B1能帮心肌代谢能量,每天建议吃够1.5mg以上。
如果出现发烧持续不退,还伴着心慌超过24小时,要先去心血管专科看病。看病时要重点跟医生说最近有没有接触过感染的人、有没有不明原因摔过跤,还有家族里有没有相关病史。检查会按步骤来:先做心电图和血液生化检测,接着做心脏超声和运动负荷试验,必要时再做核磁共振或者组织学检查。近年研究发现,同时检测sST2和Galectin-3这两种生物标志物,能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总的来说,心肌炎虽然早期症状容易和感冒混淆,但只要留意身体的异常信号,及时到专科就医,就能尽早明确情况。不同人群做好针对性预防,也能降低发病风险,守护心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