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禁食已成为本世纪最流行的饮食趋势。这种饮食法承诺无需计算卡路里或减少碳水摄入即可"改造"身体机能——只需调整进食时间而非内容。科技巨头们推崇备至,好莱坞明星声称它能保持身材,英国前首相里希·苏纳克曾透露每周会进行36小时禁食。
目前科学研究似乎提供支持:延长夜间禁食时间可能改善新陈代谢、促进细胞修复甚至延寿。但营养学家早已警告,跳过餐食并非灵丹妙药,对基础疾病患者可能存有风险。
间歇性禁食通常将进食压缩到每日8小时窗口期,形成16小时禁食周期。其他时间限制性饮食法如5:2计划,则通过特定日期限制热量而非时间。
最新发表在《糖尿病与代谢综合征:临床研究与评论》的首个大规模研究首次发出严重警示:分析超19,000名成人数据发现,每日进食窗口少于8小时者,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心脏及血管疾病致死)比12-14小时进食者高出135%。心血管风险评估基于个人健康、生活方式和医疗数据,显示其更易发生心脏病发作或中风。
研究显示,总体死亡率(全因死亡)关联较弱且不一致,但心血管风险在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群体中均持续存在,经严格测试后依然显著。研究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流行病学家钟文泽教授强调,研究未证实因果关系,但信号已足够动摇"禁食无害"的公众认知。
研究人员对美国成年人追踪8年,通过两次间隔约两周的饮食回忆调查,估算长期饮食窗口。研究发现,这种心血管风险在社会经济群体中普遍存在,吸烟者、糖尿病患者及心脏病患者风险最强,即便调整饮食质量、进食频率和生活方式因素后依然显著。
钟教授指出,该发现与短期研究(数月到一年)显示的"限时进食改善心脏和代谢健康"的流行认知相悖。同期期刊配发的评论文章中,著名内分泌学家阿努普·米斯拉指出,虽然间歇性禁食有助减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压和改善血脂,但可能引发营养缺乏、胆固醇升高、过度饥饿、易怒、头痛及依从性下降等问题。
对于糖尿病患者,未监测的禁食可能导致危险的血糖下降;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长期禁食可能加剧虚弱或加速肌肉流失。此前研究显示,三个月禁食仅导致少量减重(部分来自肌肉流失),并可能引发虚弱、饥饿、脱水、头痛和注意力下降等副作用。
米斯拉教授强调,最新研究新增了特定群体心血管风险的严重警示。钟教授建议,心脏病或糖尿病患者应谨慎采用8小时进食窗口,当前证据表明应根据健康状况和最新研究制定个性化饮食建议。"基于现有证据,关注饮食内容比关注进食时间更重要。至少不应长期采用8小时进食法来预防心血管疾病或延长寿命。"
显然,目前的关键不是完全放弃禁食,而是根据个人风险状况进行调整。在证据更加明确之前,最稳妥的选择是减少对时间的过度关注,转而注重饮食质量。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