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界对使用致幻剂疗法治疗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症及饮食失调等疾病的兴趣日益浓厚。麦吉尔大学主导的一项最新研究发表在《柳叶刀儿童与青少年健康》期刊上,发现尽管18岁以下青少年可能同样受益于此类疗法,但由于伦理、法律及监管方面的顾虑,他们一直被排除在当前该领域的临床研究之外。临床证据的缺失使临床医生和青少年患者难以就该年龄群体使用此类疗法做出知情决策。
研究者发现,在2000年1月至2025年4月期间注册或发表的1600项致幻剂研究中,仅有4项提议纳入18岁以下参与者,且这些研究均未完成或发表。
现有精神疾病治疗手段效果有限
研究者指出,许多患有精神疾病的年轻人对标准治疗无反应,部分人将面临终身功能障碍甚至更严重后果。《儿童心理学与精神病学杂志》2020年的一项综述发现,约三分之一患有重度抑郁症的青少年在接受抗抑郁药物和心理治疗的标准护理后仍无法改善。
研究者同时警告,许多临床医生已在缺乏年龄特异性临床试验证据的情况下向青少年开具精神科药物。他们认为,除非在临床应用前完成相关研究,否则MDMA辅助疗法和裸盖菇素辅助疗法可能重蹈覆辙。
"作为致幻剂疗法和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的专业人士,我们面临一项伦理 imperative:不能忽视青少年群体,而应预判风险、测试保障措施并发展该领域的临床知识,"麦吉尔大学哲学系博士生、研究精神病学与心理健康伦理问题的首席作者哈基勒·拉吉瓦尼(Khaleel Rajwani)表示。
作者指出,较早年龄使用致幻剂疗法可能带来更高风险,包括对认知与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相比成人可能更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但他们强调,这些随年龄和情境变化的风险必须与未经治疗或难治性精神疾病的严重后果相权衡。
谨慎推进的重要性
研究团队呼吁该领域初期研究应极度谨慎,在可预见风险效益比最高的群体中开展,并建立强有力的知情同意流程。
"目前我们几乎没有任何关于致幻剂疗法如何影响青少年的临床证据,"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医学伦理中心副教授、资深作者布莱恩·伊普(Brian Earp)表示,"谨慎且符合伦理规范的研究能帮助我们超越推测,开始评估新兴的致幻剂疗法能否惠及存在未满足需求的青少年。"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