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CT和MRI对缺血性中风进行神经影像学研究:向基于生理的诊断与治疗迈进Neuroimaging of Ischemic Stroke With CT and MRI - Page 2

心脑血管 / 来源:www.medscape.com美国 - 英语2025-09-06 21:30:16 - 阅读时长3分钟 - 1344字
本文系统阐述了缺血性中风的血管解剖与病理生理机制,详细分析了CT和MRI等先进神经影像技术在急性期诊断、溶栓治疗决策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重点探讨了缺血半影区动态变化、时间窗突破及多模态影像分诊策略,通过动物模型与临床研究验证了影像引导治疗对改善预后的关键作用,指出建立区域性卒中中心网络的必要性。
缺血性中风神经影像学CTMRI血管解剖病理生理机制分型预后脑血流量缺血半影区
利用CT和MRI对缺血性中风进行神经影像学研究:向基于生理的诊断与治疗迈进

缺血性中风解剖与病理生理机制

与卒中相关的血管解剖

脑卒中临床综合征的表现取决于受累动脉的闭塞部位。大脑供血系统由前循环和后循环两组主要动脉组成:前循环包括双侧颈内动脉(ICA),其分叉为大脑前动脉(ACA)和大脑中动脉(MCA)(图1)。MCA供应颞叶大部分区域、额叶外侧部、顶叶外侧部,其穿通支供应内囊后肢、尾状核头部及苍白球。MCA供血区域最大,其闭塞是严重卒中最常见病因。ACA供应额叶内侧部、额极、顶叶内侧部及胼胝体前部,其穿通支供应内囊前肢、尾状核头部下部及腹侧苍白球。脉络膜前动脉起源于ICA远端,供应颞叶内侧部及内囊膝部。后循环由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组成,通常双侧椎动脉汇合成基底动脉,其终末分支为双侧大脑后动脉(PCA)(图1)。PCA供应枕叶和部分颞叶,近端分支供应丘脑(图2)。双侧前循环通过连接ACAs的前交通动脉相连,前后循环则通过两条后交通动脉连接。这种被称为Willis环的吻合系统在急性卒中期间对维持脑组织存活至关重要。软脑膜(软脑膜)分支在ACA-MCA、MCA-PCA供血区之间形成侧支循环。现代血管造影显示个体间脑循环存在显著差异。

缺血性中风病理生理机制

缺血性中风由脑血流量减少引发,通过兴奋毒性、离子失衡、氧化/亚硝基应激、炎症、凋亡及梗周去极化等多种机制导致细胞死亡[11]。在血流减少区域,核心梗死区在数分钟内即发生兴奋性毒性和坏死性细胞死亡。核心周边的侧支循环维持的脑组织称为"缺血半影区",通过及时治疗可挽救[12-15]。这一概念源于动物实验模型,其中非人灵长类研究最具临床相关性。1981年Jones等通过恒河猴MCA暂时性与永久性闭塞实验[16],建立了脑缺血中临床症状与组织存活的阈值理论。脑血流量(CBF)降低程度与持续时间决定了不同组织结局:当CBF低于特定阈值时出现临床症状,轻度降低时组织可存活数小时;当CBF低于更低阈值时将导致梗死,极低CBF下数分钟即发生梗死,而CBF维持在约15ml/100g/min水平时需2小时以上才会梗死。随后的人体PET研究[12,17]验证了这些发现。根据CBF阈值(随时间变化),低灌注组织可分为三类:必然梗死的核心区、无需再灌注即可长期存活的低灌注(寡血症)区、需紧急再灌注挽救的缺血半影区[12-15]。若无早期再灌注,缺血半影区体积将随时间减少,核心梗死区则相应扩大[18]。

缺血性中风分型与预后

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预后差异显著,从死亡或严重残疾到无残留症状均有。通常症状最严重的患者存在主要动脉闭塞,如未有效治疗将预后最差。因此开发了多种预后评估工具,其中NIH卒中量表(NIHSS)应用最广。但正如Caplan指出[20],临床分型工具无法反映动脉闭塞这一病因链起点,限制了其评估治疗效果的能力。影像学分型系统可弥补此缺陷,其中新近提出的波士顿急性卒中影像学评分(BASIS)[24]着重CT血管造影(CTA)/MR血管造影(MRA)显示的主要脑动脉状态,仅当动脉通畅时才纳入实质状态评估。该评分将主要脑动脉近端闭塞者归为重症卒中,研究显示约25%的大血管闭塞(重症卒中)患者导致超过70%的不良预后(死亡、长期住院、转入康复机构)。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