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突然出现的眩晕,或是改变体位(比如起床、转头)时感觉天旋地转,可能和颈椎的结构异常密切相关。有数据显示,40岁以上人群里,约65%的慢性头晕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颈椎退化问题,久坐办公的人尤其容易遇到这种情况。
为什么颈椎问题会引发眩晕?
背后主要和两个机制有关:
一是椎动脉供血被影响。椎动脉是给脑子供血的重要血管,它从颈椎骨头的小孔里穿过去。如果颈椎出现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或韧带变厚,就可能压迫椎动脉。当脖子转到某个特定角度时,椎动脉会暂时变窄,导致脑干、小脑这些负责平衡的部位缺血,于是出现突然眩晕、站不稳、恶心呕吐的症状。
二是交感神经被刺激。颈椎关节周围的交感神经,要是被退化的组织(比如增生的骨质)刺激,会引发异常反射,让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张力乱了套。这会带来看东西模糊、耳鸣、心跳忽快忽慢这些“自主神经紊乱”的表现,和大脑中枢的血管调节出问题有关。
怎么准确诊断?
需要结合几种影像学检查:
- X线:能看出颈椎的生理曲度有没有变直、椎间隙是不是变窄、有没有长骨赘(骨刺)这些结构问题;
- CT:对椎间孔狭窄的程度、骨头的异常(比如增生的位置)看得更清楚;
- MRI:可以仔细观察椎动脉的走形是否顺畅、脊髓有没有异常信号、软组织(比如韧带)有没有病变;
- 椎动脉造影:是专门的检查,能动态看脖子活动时,椎动脉有没有被压迫或变窄。
治疗分阶段来
临床遵循“阶梯化”原则,从简单到复杂:
- 急性期保守治疗:先用颈托固定脖子,避免进一步刺激;按医嘱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同时做物理治疗(比如电疗、磁疗)。
- 亚急性期康复治疗:可以做牵引,再加上超声波、热疗这类物理手段,帮助缓解症状。
- 介入治疗:部分特定病例,比如增生的骨质压迫严重,可考虑射频消融这类微创方法。
- 手术治疗:如果保守治疗没用,症状特别严重,可能需要做椎动脉减压术这种开放性手术,直接解除压迫。
预防要做“三维防护”
想远离这种眩晕,得从日常细节入手:
- 工作时:屏幕要和视线平齐,用符合人体工学的座椅;每小时起来做“米字操”(用脖子写“米”字),活动颈椎。
- 睡觉时:选高度适中的颈椎枕(一般和拳头高度差不多),保持颈椎的自然生理曲度,别让脖子“窝着”。
- 运动上:重点练肩胛肌群和深层颈屈肌(比如下巴内收的“抗阻训练”),每天15分钟就行;推荐游泳、瑜伽这类低冲击运动,能增强颈椎周围肌肉力量。
- 生活习惯:别长时间低头刷手机、看平板;冬天注意脖子保暖,避免受凉刺激血管收缩。
别把所有眩晕都归给颈椎
有些情况看起来像颈椎问题,但其实是其他原因:
- 内耳问题(比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也就是“耳石症”):改变体位时也会晕,但和颈椎无关;
- 血压异常:高血压或体位性低血压(突然站起来眼前发黑、头晕);
- 精神因素:焦虑症引发的“躯体化症状”,也可能表现为头晕;
- 神经系统疾病:比如脑干病变,也会有眩晕,但通常伴随其他症状(比如手脚无力)。
最后再提醒几点
预防的核心是调整生活方式:
- 遵循“20-20-20”原则:每看20分钟屏幕,抬头看20英尺(约6米)外的东西20秒,放松颈椎;
- 试试站立办公和坐姿交替,避免长时间固定姿势;
- 每年做一次颈椎功能评估,早发现问题;
- 多吃深海鱼、亚麻籽这类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对血管健康有好处;
- 坚持低冲击运动,维持颈椎周围肌肉的力量——肌肉强了,才能更好保护颈椎。
总的来说,颈椎问题引发的眩晕虽然常见,但只要早注意、早调整,通过规范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大部分情况都能缓解。如果反复出现眩晕,尤其是伴随看东西模糊、站不稳,一定要及时找医生明确原因,别自己乱贴“颈椎问题”的标签,以免耽误其他疾病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