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导致寿命缩短最多达20年Mental health disorders reduce life expectancy by up to 20 years - Earth.com

环球医讯 / 心脑血管来源:www.earth.com美国 - 英语2025-09-04 03:45:31 - 阅读时长3分钟 - 1014字
埃默里大学牵头的最新研究显示,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因心血管疾病导致寿命平均缩短10-20年,其心血管风险增幅达41%-95%。研究揭示医疗系统存在结构性疏漏,建议通过运动干预、整合照护模式及政策改革来解决这一生存差距。这项发表在《柳叶刀区域健康(欧洲)》的研究强调,需将精神健康筛查纳入心血管诊疗体系。
精神健康预期寿命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双向影响医疗体系缺失整合干预预期寿命改善全人医疗公共卫生
精神疾病导致寿命缩短最多达20年

精神健康与预期寿命

埃默里大学维奥拉·瓦卡里诺教授主导的系统性研究发现,心血管疾病而非自杀或药物过量,是严重精神疾病患者的主要死因。抑郁症患者预期寿命缩短10-20年,其中抑郁症使心血管风险增加72%,精神分裂症达95%,双相情感障碍57%,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61%,焦虑障碍则关联41%的致死性心血管风险。

精神疾病与心脏疾病的双向影响

情绪和思维障碍不仅与心脏病共存,更直接促发心血管疾病,而心血管事件也会触发新的精神障碍。这种生物学与行为学的反馈循环表现为:高发的吸烟率、缺乏运动和不良饮食,以及慢性压力引发的系统性炎症、高血压、心律失常和胰岛素抵抗。数据显示,18%的心血管病患者伴随抑郁,心肌梗死后升至28%;25%的中风幸存者出现抑郁,12%的心梗患者确诊PTSD。

医疗体系的结构性缺失

研究揭示系统性忽视:精神科与心内科作为独立体系运作,缺乏协同。美国2023年调查显示54%精神障碍患者未获治疗。即使在全民医疗国家,严重精神疾病患者获得心血管药物、手术和随访的比例仍较低。贫困、住房不稳定和社会隔离加剧了治疗依从性困难,形成根深蒂固的死亡率差异。

整合干预方案

研究建议采用综合干预措施:运动作为抑郁症核心疗法(可改善血压、胰岛素敏感性和内皮功能);瑜伽、太极和冥想可改善焦虑抑郁症状及心率变异性等生物标志物。整合照护模式在临床研究中持续改善精神症状,未来需验证其对心梗和心血管死亡等硬终点的影响。研究团队呼吁停止在心血管临床试验中排除精神疾病患者。

预期寿命改善路径

作者提出系统性改革:医学院需培训医生识别心理-生理双向关联;卫生系统应扩大精神健康覆盖范围,在精神科嵌入心血管筛查,在心内科开展心理筛查。社区层面应促进运动可及性、加强戒烟支持、改善营养供应、解决社会隔离问题。鉴于疾病负担分布不均,需以公平为设计原则,包括文化适切性护理、弱势社区外展及消除财务物流障碍。

全人医疗理念

精神疾病与心血管疾病均为高发病症,二者的交织并非必然导致早逝,而是可弥合的医疗缺口。鉴于全球约1/4人口终生将遭遇精神健康问题,预防继发性心脏损害已成为公共卫生优先事项。前进方向包括:在高风险群体监测风险、将抑郁焦虑视为心血管危险因素、推广运动及整合照护作为一线干预、构建科研与报销机制反映心脑关联性。唯有打破精神与心血管健康分治模式,方能将10-20年的预期寿命差距从宿命转化为可解决的系统问题。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