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类固醇在社交媒体泛滥:危险性究竟几何?Steroids are everywhere on social media – but how dangerous are they? | New Scientist

心脑血管 / 来源:www.newscientist.com澳大利亚 - 英语2025-09-03 22:42:55 - 阅读时长2分钟 - 719字
文章揭示社交媒体如何重塑类固醇使用文化,详述合成类固醇的使用方式、健康风险及研究空白,分析"趋势影响者"现象与"爆发巡航疗法"等新型使用模式,探讨心肌病、精神障碍等严重健康风险及科研界的应对策略,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剂量差异、数据不足等问题,并提出通过用户社群合作推进研究的解决方案。
合成类固醇健身网红心血管风险精神健康风险肾功能损害癌症风险健康影响可逆性研究挑战风险管控医疗应用
合成类固醇在社交媒体泛滥:危险性究竟几何?

从"趋势影响者"到复杂用药方案,健身网红正在重塑数百万用户对类固醇的认知。近期全球性元研究显示,健身房用户类固醇使用率在不同国家间差异显著,最低6%最高达29%。格里菲斯大学Timothy Piatkowski指出,过去十年类固醇使用文化发生剧变,健身网红公开用药并自诩为专业指导者。

研究显示类固醇使用者存在显著认知差异:部分人承认风险但相信可控,另一些自诩"趋势影响者",甚至注射用于牲畜增肌的去甲睾酮。帝国理工学院Channa Jayasena指出,类固醇通过激活雄性激素受体促进肌肉骨骼发育,医疗用途剂量下相对安全,但非医疗使用常采用叠加用药、周期循环等未经验证的方案。

心血管风险已被证实:类固醇使用使死亡风险提高三倍,相当于可卡因危害。丹麦研究显示使用者死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比例显著升高。精神健康风险同样严重,"类固醇狂暴"可能导致攻击行为、躁狂和精神病,停用后抑郁风险增加30%。另有证据表明类固醇可能损害肾功能并增加癌症风险。

部分健康影响可逆,如肝脏可在低剂量下自我修复,胆固醇和血压异常可恢复,但心肌结构损伤和生育能力损害难以逆转。当前研究面临重大挑战:样本规模小、个案报告多,而新型用药方案(如与GLP-1药物联用)缺乏长期安全数据。

研究者正采取创新方法:对使用者来源样本检测发现20%含铅砷汞等毒物,50%剂量不准确;对使用者访谈确认去甲睾酮的精神健康危害最严重。Piatkowski建议开展纵向研究跟踪健康变化,同时呼吁与使用者社群合作获取真实数据。这种非评判性研究模式已成功应用于迷幻药研究,或能推动类固醇风险管控和医疗应用的突破。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