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德鲁·韦斯曼近日就新冠疫苗安全性问题作出权威回应。他在STAT专访中明确驳斥了免疫接种咨询委员会(ACIP)成员雷特塞夫·莱维的错误主张,强调所谓“mRNA疫苗在体内持久存在”的说法“绝对不可能”。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于本周四、五召开了免疫接种咨询委员会会议。该委员会作为向CDC主任提供疫苗推荐建议的核心机构,最终推迟了最具争议的投票,其建议似乎在维持新冠疫苗广泛可用性的同时刻意放大公众疑虑。部分发言人和委员提出,莫德纳与辉瑞/BioNTech生产的mRNA新冠疫苗可能存在未经证实的安全隐患。
具体而言,ACIP新冠疫苗工作组主席雷特塞夫·莱维声称,mRNA成分、包裹它的脂质纳米颗粒以及疫苗产生的刺突蛋白可能在体内广泛分布并长期存留,甚至可能引发未知的免疫反应,改变人体读取自身遗传物质的方式。对此,莫德纳和辉瑞公司均指出,这些主张已被符合全球监管标准的严谨研究所驳斥。
STAT就上述问题向德鲁·韦斯曼提出质询。作为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其突破性发现推动了mRNA新冠疫苗问世),韦斯曼教授接受了编辑后的问答访谈:
在ACIP会议上,大量讨论聚焦于mRNA在体内广泛分布或持久存留的报告。
“文献中能找到声称地球是平的、DNA非双螺旋结构的论文,你能找到任何观点。问题在于,有成千上万乃至数百万篇论文驳斥这些说法。这些人刻意搜索一两篇基于劣质数据的异常论文,却无视驳斥证据。他们宣称‘看,有论文说刺突蛋白留存九个月’,但这完全错误。大量优质研究未发现此类现象。RNA在数日内即被降解,不会进入大脑或眼睛。某些实验将巨量RNA注入小鼠并使用超高灵敏度检测,导致RNA扩散全身;但若采用疫苗等效剂量,RNA仅存在于肌肉和引流淋巴结。”
但我们如何确定mRNA不会持续产生刺突蛋白?例如,岩崎昭子参与的预印本研究(包含多位耶鲁知名研究者)发现了残余刺突蛋白。
“问题在于他们使用了错误的检测方法。该检测虽极度敏感但误差率高,低于特定阈值的结果不可信。他们报告的数据处于‘未知区域’,可能是检测噪声而非真实刺突蛋白。其他采用严谨实验和可靠检测的研究均未发现循环刺突蛋白。(岩崎昭子8月下旬向STAT表示:‘我们已通过两种正交方法检测刺突蛋白,正开发更灵敏准确的方法进一步验证结果。’)”
您如何确信mRNA不会在体内广泛分布?
“我确信它不会广泛分布。早在2017年疫苗剂量实验中我们就已证实。我们在小鼠、猕猴、兔子及人类志愿者身上反复验证:在疫苗剂量下,RNA不会进入胎盘、睾丸、心脏、眼睛或大脑——这些正是被错误列举的器官。我们及众多研究团队均未观测到此类现象。”
mRNA是否存在持久性可能?例如单剂mRNA是否可能在极少数患者体内持续数月产生刺突蛋白?
“这绝对不可能。mRNA会被极其快速地降解。即便经过修饰,其存留时间仅约24小时,绝不可能长达六个月。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可以设计出任何你想要结果的检测方法——这正是那些人的操作手段。”
请针对ACIP工作组主席雷特塞夫·莱维的具体担忧作出回应。他声称存在‘刺突蛋白、mRNA和脂质纳米颗粒的广泛生物分布与长期存留’,并指出存在未明免疫反应。
“在接种者中,此类现象极为罕见,主要出现在实验小鼠身上。总能找到反应异常的个体,也总能找到无应答者。”
另一担忧是‘移码突变导致产生非预期蛋白及相关免疫反应’,即疫苗改变了DNA读取方式。
“仅有一篇论文声称尿苷引发移码突变并诱导免疫反应,但数以千计的后续研究从未重现此结果。”
关于DNA污染问题——杂质含量超标,且脂质载体可能促使细胞摄取DNA?
“几乎所有疫苗都含微量DNA污染:鸡蛋培养的、活细胞生产的、灭活病毒或活病毒疫苗均在细胞中培育,纯化时残留极低水平DNA。我们从未观察到不良事件。mRNA疫苗中的DNA片段仅数个核苷酸长,既不会整合染色体也不会致癌。目前临床试验中单次接种1毫克DNA质粒疫苗亦无不良反应报告。”
您还有其他补充吗?
“更令我担忧的是委员会投票反对儿童联合疫苗、限制新冠疫苗覆盖人群,未来可能否决新生儿乙肝疫苗。回顾历史,250年前40%儿童夭折,如今降至4%,疫苗贡献最大。作为挽救生命最多的医疗干预(远超抗生素等),疫苗已拯救数亿生命。mRNA疫苗经历了史上最严格测试,接种人数最多,安全性远超其他平台,已拯救2000万生命,终结了瘫痪全球的大流行。”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