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研究目标:本研究评估了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手术主动脉瓣置换术(SAVR)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在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合并解剖复杂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中的早期和中期预后差异。
研究方法:2010年至2020年间,1232例连续患者在三级转诊中心接受TAVI+PCI或SAVR+CABG治疗。纳入标准为复杂CAD(SYNTAX I评分>22)。通过倾向评分匹配(1:1)生成76对均衡患者组。主要终点为早期死亡率;次要终点包括主要不良心脏和脑血管事件(MACCE)及中期死亡率。
研究结果:匹配后的患者群体具有中等手术风险(STS评分:3.0±1.7 vs. 3.4±1.2;EuroSCORE II:6.89±4.3 vs. 7.41±4.7)。随访期间,全因死亡率(p=0.262)、缺血性卒中(p=0.527)或心肌梗死(p=0.474)无显著组间差异。再干预率也未见差异(p=0.515,HR:2.1,95% CI:0.282-15.200)。TAVI+PCI组MACCE(p=0.061)和永久起搏器植入(p=0.087)发生率数值更高但无统计学意义。SAVR+CABG组人工瓣膜反流>II级更少,而TAVI+PCI组平均跨瓣压差更优。
研究结论:对于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合并复杂CAD患者,TAVI+PCI总体疗效与SAVR+CABG相当。但手术组在MACCE发生率和装置相关传导障碍方面更具优势。亟需前瞻性随机试验以优化患者选择和临床决策。
1. 引言
冠状动脉疾病(CAD)合并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显著增加早亡风险[1]。根据现行指南,伴有症状的重度AS合并显著CAD患者应接受SAVR联合CABG治疗[2,3]。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作为无需体外循环的微创介入技术,已被证实可降低高危患者的围术期并发症[4,5]。2021年前,TAVR与PCI的联合应用时机尚无共识。但ACTIVATION试验、Patterson等的荟萃分析及REVASC-TAVI注册研究显示,TAVR前应谨慎进行PCI,分阶段PCI更优[6-8]。
对于CAD合并AS患者接受手术或微创治疗的早期和中期结局数据有限。本研究旨在分析复杂CAD患者接受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的短期和中期疗效。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伦理声明
本研究经吉森尤斯图斯-李比希大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编号GI AZ 292/20)。因研究设计为最小风险回顾性研究,免除个体患者知情同意要求。
2.2 筛查与患者队列
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2010-2020年间1232例重度AS合并CAD患者。其中55.6%(n=685)接受SAVR+CABG,44.4%(n=547)接受分阶段TAVR+PCI(表1)。
匹配变量包括年龄、射血分数、SYNTAX I评分、STS评分及EuroSCORE。倾向评分匹配后获得152例患者:TAVR+PCI组76例,SAVR+CABG组76例(图1)。匹配后两组人口学特征可比(表2)。
2.3 临床结局定义
主要终点为30天死亡率。次要终点包括中期全因死亡率、MACCE、卒中、再次血运重建、心肌梗死、永久起搏器植入率及主动脉瓣再次置换。
2.4 统计分析
使用SPSS 26.0和GraphPad Prism 8.0进行统计分析。连续变量以均数±标准差(SD)或中位数(四分位距)表示,分类变量以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和Tukey事后检验。正态分布采用Shapiro-Wilk检验验证。正态分布数据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数据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置信水平95%,p<0.05为统计学显著。
3. 研究结果
3.1 患者特征
匹配后患者平均年龄78.6±3.7岁(表1和表2)。两组BMI为26.6±3.6 kg/m²,SYNTAX I评分25.56±9.9。TAVI+PCI组与SAVR+CABG组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53.4±10.8%和51.9±12.2%(p=0.425)。
3.2 手术特征与术后结局
TAVR+PCI主要采用经股动脉路径。自膨和球扩瓣膜系统均有应用。手术组手术时间更长,ICU停留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更久。TAVR+PCI组平均植入支架2.04±1.13个,SAVR+CABG组平均旁路吻合3.0±1.25个(p<0.0001)。TAVR组植入瓣膜尺寸更大(26.64±2.87 mm vs. 24.21±1.91 mm,p<0.0001)。
两组新发房颤(p=0.699)、新发左/右束支传导阻滞(p=0.229)及永久起搏器植入率(p=0.174)无显著差异。术后卒中发生率相似,但SAVR组谵妄发生率显著更高(p=0.017)。两组术后射血分数可比(SAVR+CABG 52.4±9.4% vs. TAVR+PCI 55.2±9.8%;p=0.169)。SAVR组中度瓣周漏发生率显著低于TAVR组(1.3% vs. 9.2%,p=0.029)。
3.3 短期与中期结局
术后中位随访5.3年(3.3-8.99)。30天死亡率为5.9%(SAVR组5.2% vs. TAVR组6.5%,p=0.731)。MACCE和全因死亡率的Kaplan-Meier曲线见图2。SAVR组全因死亡率略高(HR:1.3,95% CI:0.798-2.128,p=0.262)。MACCE在TAVR组数值更高但无统计学意义(HR:1.8,95% CI:0.938-3.509,p=0.061)。SAVR组卒中率数值更高(15.8% vs. 6.6%,HR:1.4,95% CI:0.519-3.729,p=0.087)。
重复血运重建率(4% vs. 5%;HR:1.7)和心肌梗死发生率(5.2% vs. 7.9%;HR:1.5)均无显著差异。TAVR组永久起搏器植入率更高(22.4% vs. 11.9%;HR:0.5,p=0.087)。
SAVR组3例需再次瓣膜置换(2例因人工瓣膜心内膜炎,1例因瓣膜内再狭窄),TAVR组仅1例因主动脉夹层需Bentall手术。
4. 讨论
本倾向评分匹配分析显示:
- TAVR+PCI与SAVR+CABG短期疗效相当,但术后谵妄更常见于手术组;
- 手术组中期MACCE和起搏器植入率更低;
- TAVR血流动力学表现优于SAVR;
- 手术组中期卒中发生率数值是TAVR组两倍以上,但无统计学差异。
两组短期疗效均优于欧洲评分(EuroSCORE II)和STS评分预测值。这与PARTNER 3亚组分析结果一致[18]。尽管TAVR组基线STS和EuroSCORE II评分较高,倾向评分匹配后组间风险均衡。
对于SYNTAX评分>23的复杂CAD,手术血运重建理论上更具优势[10]。尽管SAVR组完全血运重建率较高,但中期随访未见再血运重建差异[20]。
TAVR+PCI组永久起搏器植入率(13.2%)高于SAVR组(6.6%),与文献报道的3-16%一致[3,5,16,23-25]。中期随访TAVR组起搏器植入率仍较高(22.4% vs. 11.9%;p=0.087)。
EVOLUT低风险研究显示SAVR组4年主要终点发生率更高(14.1% vs. 10.7%;p=0.050)[26]。而NOTION研究10年随访显示两组主要终点相同(65.5%)[27]。本研究结果与NOTION研究相似。
尽管两组基线和随访LVEF可比,但TAVR组更常见瓣膜反流、传导障碍及术后透析需求。我们推测这些并发症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再住院,最终增加MACCE相关死亡率。
4.1 研究局限性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分析,样本量较小。超声心动图检查由不同医师使用不同设备完成,不良事件自行判定。2017年后TAVR策略调整可能影响结果。
参考文献
- Luciani GB, et al. Risk Factors for Coronary Complications After Stentless Aortic Root Replacement. Semin Thorac Cardiovasc Surg. 1999;11(4 Suppl 1):126-132.
- Kappetein AP, et al. Updated Standardized Endpoint Definitions for 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 Eur Heart J. 2012;33(19):2403-2418.
- Arnold SV, et al. Health Status After Transcatheter or Surgical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JACC Cardiovasc Interv. 2015;8(9):1207-1217.
- Leon MB, et al. Transcatheter Aortic-Valve Implantation for Aortic Stenosis in Inoperable Patients. N Engl J Med. 2010;363(17):1597-1607.
- Cribier A, et al. Treatment of Calcific Aortic Stenosis With the Percutaneous Heart Valve. J Am Coll Cardiol. 2006;47(6):1214-1223.
(其余参考文献详见原文,因格式限制此处仅列举前5条)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