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夹层撕裂是心血管领域最凶险的急症之一,发病急、进展快,若未及时干预,短时间内就可能危及生命。
我们的主动脉壁像“三明治”一样有三层结构——内膜(最内层)、中膜(中间支撑层)和外膜(最外层保护膜)。当高血压等危险因素长期“攻击”血管时,内膜可能出现破口,血液会趁机钻进中膜层,把原本紧密贴合的三层撕开,形成“真腔”(原血管通道)和“假腔”(血液挤压出的新腔)。这种结构破坏会让血管壁变得异常脆弱,若不及时处理,发病72小时内就可能出现血管破裂,后果极其严重。
一、怎么分型和选治疗?
现代医学根据病变范围将主动脉夹层分为两类:Stanford A型(累及升主动脉,即靠近心脏的关键段)和Stanford B型(仅影响降主动脉,远离心脏的部分)。
- A型患者需紧急手术,通过人工血管置换病变血管,重建正常血流;
- B型患者优先选择微创介入治疗,往血管内植入支架隔绝真假腔,避免血液继续破坏中膜。临床数据显示,介入治疗能显著降低住院死亡率,但需严格符合身体条件才能开展。
二、术后管理要“细”
术后恢复需多维度注意,每一步都不能松:
- 血压要稳:收缩压尽量维持在100-120mmHg之间,避免忽高忽低刺激血管;
- 饮食要温:避开太烫或太冰的食物,防止血管痉挛;
- 运动要缓:选散步、慢走这类低强度活动(相当于做家务或慢骑自行车的力度),别做剧烈运动;
- 复查要勤:术后前3个月定期做影像学检查(如CT、超声),监测支架位置是否移位、假腔是否形成血栓(即“闭合”)。
三、治疗选择得“权衡”
介入和开刀各有优缺点,需结合病情选:
- 介入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但存在支架移位风险;
- 传统开刀能彻底替换病变血管,但创伤大,可能影响脑部供血。
对高龄患者,医生会综合评估器官耐受能力,尤其重视脑部保护技术的应用时机,不会盲目选术式。
四、预防要“贯穿一生”
不管有没有患病,预防都是降低风险的核心:
- 测血压要规律:每天晨起、夜间各测1次,掌握血压波动;
- 吃“彩虹餐”:每天至少吃5种不同颜色的蔬果(如红番茄、绿生菜、黄玉米),补充多样营养;
- 运动选“低冲击”:太极、游泳对关节和血管友好,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60%-70%”(最大心率=220-年龄,比如50岁的人,运动心率保持在102-119次/分钟);
- 体检加“主动脉筛查”:常规体检要做主动脉影像学检查(如超声),高危人群(有高血压、家族史、马凡综合征者)每1-2年查一次主动脉直径是否增大。
五、术后并发症要“警惕”
约15%的患者术后可能出现逆撕性夹层(夹层向心脏方向扩展),需避免所有增加胸腔压力的动作——比如用力咳嗽、提重物、使劲排便、剧烈呕吐。
平时要保持情绪稳定,用冥想、深呼吸调节压力;营养上可多吃含Omega-3脂肪酸(深海鱼、亚麻籽)和精氨酸(坚果、瘦肉、豆制品)的食物,帮助修复血管内皮。
总的来说,主动脉夹层撕裂虽凶险,但早发现、早治疗能大幅提高生存率。无论是治疗后康复,还是日常预防,控制血压、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和定期检查都是关键。若突然出现“刀割样”或“撕裂样”胸痛、背痛,一定要立刻就医——时间就是生命,千万不能耽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