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是人体最大的动脉,负责把心脏泵出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它的管壁分内膜、中膜、外膜三层,中层布满弹力纤维和平滑肌,能有效缓冲血流的压力。当血管壁因为老化或病理性损伤,局部扩张超过正常直径的1.5倍时,就形成了主动脉瘤。这种病隐蔽性强、破裂风险高,是心血管系统最危险的急症之一。
病理特征与分类体系
医生会从不同角度给主动脉瘤分类:
- 病因分类:退行性变占60%以上,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遗传性疾病(如马凡综合征、埃勒斯-当洛斯综合征)占10%-15%;感染导致的不足5%。
- 解剖定位:升主动脉发病占50%-60%,主动脉弓占20%-30%,降主动脉占15%-25%,胸腹主动脉联合病变占5%-10%。
- 形态学分型:梭形动脉瘤占70%-80%,囊状动脉瘤占15%-20%,复杂夹层动脉瘤占5%-10%。
- 病理结构:真性动脉瘤是血管壁三层都完整的扩张,占临床病例90%以上;假性动脉瘤大多由外伤或医疗操作损伤引起。
临床表现与预警信号
大部分患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当瘤体超过5厘米或快速增大时,才会出现典型表现:
- 疼痛:突然发作剧烈胸背痛,像撕裂或刀割一样,超过70%的患者称这是“一生中最剧烈的疼痛”。
- 呼吸问题:压迫气管或支气管会引发持续性干咳,压迫肺静脉可能导致肺淤血。
- 消化异常:15%-20%的患者因食管受压,出现吞咽困难、胸骨后烧灼感。
- 神经症状:压迫喉返神经会导致声音嘶哑(Ortner综合征),发生率约5%-8%。
- 心血管并发症:10%-15%的患者会出现心包填塞;若下肢缺血,可能提示瘤体累及髂动脉。
诊疗技术进展
现在的治疗已从传统开放手术发展到微创治疗:
- 影像评估:CT血管造影(CTA)是首选检查,能精准测量瘤体大小、评估分支血管受累情况。
- 介入治疗:经股动脉植入覆膜支架是标准术式,手术死亡率降至2%-4%。
- 复合手术:复杂病例采用“烟囱”技术或开窗支架,可保留重要分支血管。
- 监测体系:随访会结合CTA(每6个月1次)、经胸超声心动图(每3个月1次)及动态血压监测。
三级预防策略
- 基础预防:控制收缩压在130mmHg以下,心率维持50-60次/分。
- 生活方式干预:每天钠摄入量不超过2.3g(约5.8g食盐),建议遵循DASH饮食(多吃蔬果、全谷物、低脂肪乳制品,少吃饱和脂肪和糖),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
- 高危人群筛查:65岁以上男性吸烟者建议做一次超声筛查;遗传性综合征患者每1-2年做一次MRI主动脉成像。
- 紧急处置:突发剧烈胸痛伴脉搏不对称时,立即平卧并呼叫急救,尽量在2小时内完成血管内治疗。
目前医学数据显示,规范治疗能使主动脉瘤破裂风险降低80%以上。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颈动脉超声检查,若发现主动脉直径超过4.0cm,需启动专科随访。通过“监测-干预-治疗”的全流程管理,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