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关节炎领域最新研究显示,一项临床试验证实:对于轻中度膝骨关节炎患者,单次关节内注射自体脂肪源性间充质基质细胞(ADSC)在12个月内与安慰剂相比,在疼痛和功能改善方面未产生显著差异。
该发现不支持将单次自体ADSC注射用于膝骨关节炎的管理,与部分系统性综述和荟萃分析的结论相矛盾。发表于《风湿病学年鉴》的欧洲二期随机对照试验将135名患者随机分为三组:低剂量ADSC组(2×10⁶细胞)、高剂量ADSC组(10×10⁶细胞)及生理盐水安慰剂组。
研究发现,在6个月主要终点——OARSI/OMERACT“严格应答者”比率方面,ADSC注射组与安慰剂组无显著差异(47.3%对54.8%;相对风险0.86;P=0.46)。所有次要终点同样未显示显著获益。
例如,在6个月时达到膝痛强度最小临床重要改善(MCII)的患者比例,ADSC组虽有所提升但与安慰剂组相近(61.1%对56.1%;相对风险1.09;P=0.62)。其他无显著差异的次要终点包括:WOMAC疼痛和身体功能子量表基线变化值、膝关节损伤与骨关节炎结局评分(KOOS)指数基线变化值,以及SF-36健康调查量表测量的生活质量基线变化值。
影像学检查显示,各组间软骨厚度变化亦无统计学显著差异。
安全性方面,三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当(高剂量组3.9%、低剂量组2.3%、对照组1.4%;P=0.32)。部分受试者在注射后报告了膝关节疼痛和肿胀。
包括英国剑桥大学医院NHS基金会信托的安德鲁·麦卡斯基教授和斯蒂芬·麦克唐纳教授在内的研究团队指出,再生医学虽是骨关节炎生物治疗的潜在方向,但仅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能确证其临床价值。他们表示,与其他证据的差异需进一步解释:“既往阳性结果可能源于开放性研究中患者招募相关偏倚,缺乏设盲可能影响症状改善报告。”此外,细胞制备工艺、培养方案、注射细胞数量、注射间隔及患者特征等差异也可能导致结果分歧。
研究者强调:“目前针对细胞疗法(包括干细胞和基质细胞群体)的修复与再生策略已提出多年,但高级别临床试验证据仍有限。本研究结果不支持在症状性轻中度胫股关节膝骨关节炎患者中使用ADSC。尽管间充质干细胞疗法在临床前研究中显示潜力,但将这些效应转化为临床获益仍面临挑战。”
【全文结束】